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研究
【摘要】:名词和动词之间的转化,在上古汉语里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一般而言,都认为是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
本文以上古汉语中从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为研究对象。采用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根据名词在句中所处的格角色,从而划分转化后的动词类型。在这方面,产生比较深远影响的是Eve V. Clark; Herbert H. Clark(1979)的研究。他们把转化为动词的名词称作起源名词(parent nouns/source nouns);把转化后的动词称作名源动词(denominal verbs)。根据起源名词在句中格角色的不同,把名源动词分为九类,分别是:位移动词(Locatum verbs)、方位动词(Location verbs)、持续动词(Duration verbs);施事动词(Agent verbs)、感受者动词(experiencer verbs);终点动词(Gole verbs)、源点动词(Source verbs);工具动词(Instrument verbs);混杂类动词(Miscellaneous verbs)。
本文广泛调查了上古几十种语料,这些语料以先秦时期的为主,以两汉时期的为辅。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上古汉语中只有六类:即位移动词,方位动词,施事动词,终点动词,工具动词,还有混杂类动词中的元素类。本文在各类别中,分别列举典型例证,并且作了一定的分析。
紧接着探讨了各类型名源动词的层级性,认为上古汉语名源动词的层级与现代汉语不同,并且分析了原因。最后还谈了各类别之间的关系,比如说施事动词与终点动词有时会出现兼类的情况。这种兼类实质体现的是施受关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