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组织的变迁及其特性
【摘要】: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一直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初期的自学考试的助考机构、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院直到今天的民办高职学院和独立学院,各个时期的主要组织形式各不相同。
本研究首先以制度变迁为视角,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做了重新划分。根据这种新的阶段划分,对民办高等教育恢复以后24年(1982年-2006年)发展过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找出各个阶段组织变迁的特性,通过对各个阶段特性的分析,挖掘出各个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组织变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本研究运用种群生态学理论,采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民办专修学院的兴衰进行了探究,揭示出组织的依附性和独立性对组织变迁的影响,从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环境和政策法规三个方面概括了影响组织变迁的诸多因素。
本研究运用新制度主义的理论,采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中民办高职学院的多样性和同形性进行了讨论。通过对民办高等教育组织同形三种机制的论证,得出的结论是,组织是在模仿机制和规范化机制下的同形,强制机制下是表象上的同形,实质上的多样。
本研究在金·卡麦隆关于高等学校组织效益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陕西省13所高职学院问卷调查所收集到的学校类型和管理特征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民办高职院校按照办学层次、建校时间和是否有初期投入进行分类。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民办高职院校,在事业化特征方面具有同形性,并趋同于高层次学校和公办高校;在企业化(经营)的特征方面具有多样性。在管理特征方面,不同类型的学校面临的大多数问题各不相同,但都存在着经费不足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困境。
本研究比较客观地勾画出了民办高等教育恢复后24年的发展轨迹,主张民办高等教育应当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提出了政府要对非营利性民办高等组织提供财政援助的政策性建议。本研究为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民办高等学校的管理者提供了理论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