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翰林院制度研究
【摘要】:
翰林院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后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该制度自唐朝创立,历朝有所因革损益,至明朝趋于成熟。明代翰林院集唐宋以降翰林院制度之大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使翰林院制度无论在政治上、学术上和文化上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明代翰林院制度不仅设官置职较往朝更为完善,而且其庶吉士制度的设立更为后世所称道。此项制度的设立,拓宽了进士进入翰林院的渠道,保证了高级政治人才的来源和翰林官的素质,是科举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明代翰林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联系呈现出密切化和固定化的趋势,并连接了科举制度与选官制度,最终形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特殊局面。也正因如此,明代是翰林官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君主的东征北伐还是朝政的治繁理剧、人事进退,都有翰林职官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身影。
有鉴于此,本文力图从翰林院制度对明朝政治产生重要影响的角度出发,在第一章中考察了明代翰林院制度的创制、发展、流变和衰落,并对个别问题,如:庶吉士制度等进行仔细考察。由于明代内阁实是脱胎于明代翰林院制度。因此,本文在第二章中通过梳理历史脉络的办法,考察了明代翰林院与内阁二者的政治渊源和机构职能由合到分的历史过程。从中把握翰林院制度在明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则从积极与消极两方面对明代翰林院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力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