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热岛效应与污染扩散的大涡模拟研究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城市热岛效应及大气污染等问题变得更加重要和突出。城市空气质量的研究对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乃至全球气候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湍流研究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在气象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利用大涡数值模拟方法,对北京地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污染源的扩散问题进行了模拟研究。
本文以高级区域预报系统(Advanced Regional Prediction System, ARPS)为基础,采用数值方法求解三维可压缩NS方程。为了更真实地模拟北京城市的大气环境,本文改进了数值模式中的下垫面模型,引入人为热源和建筑阻力参数化模型,开发了并行版的ARPS程序,并扩充了被动标量求解功能以模拟城市污染物扩散过程。对改进的模型和程序进行了算例考核,所得结果与实地监测数据符合良好。
本文对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算例分别考察了人为热源、地表反照率、植被覆盖率和建筑物的阻力等因素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本文计算结果表明,人为热源的排放和地表反照率的降低分别是夜间和白天影响城市热岛的重要因素。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可使城区气温日较差增大。而建筑物对地表和大气之间的换热影响较复杂,需要更深入地研究。
在对热岛效应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模拟了电厂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种城市排放源的扩散过程,以考察城市热岛对污染源扩散过程的影响。根据本文计算结果,白天竖直方向对流运动旺盛情况下固定源排放的污染物比较容易到达地面,而夜间大气存在稳定层结,污染物则不易到达地面,近地面的最大落地浓度较小,而落地距离较远。对流动源的模拟算例采用单向嵌套的侧边界条件,以缩小计算域,提高网格分辨率,并采用高斯模型和数值模式耦合的方法以解决数值网格难以分辨公路上交通线源的问题。
本文的计算模型虽然引入了建筑阻力的参数化模型和人为热源,但更真实准确地模拟城市复杂三维流动和热平衡及污染扩散过程,非均匀下垫面的物理模型和数值方法及其参数化仍是有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16
|
|
|
|
1 |
刘亮亮;梁平;龙新峰;;奥里油电厂烟羽传输与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8年09期 |
2 |
刘继韩;论城市热岛强度的表示方法[J];地理研究;1987年03期 |
3 |
何晓凤;蒋维楣;陈燕;刘罡;;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4 |
姚增权,袁筱军,文杰;火电厂复杂地形的烟气扩散风洞试验研究[J];国际电力;2003年06期 |
5 |
裴欢;房世峰;;南京市夏季热岛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盖关系研究[J];干旱气象;2008年01期 |
6 |
陈燕;蒋维楣;;城市建筑物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J];高原气象;2006年05期 |
7 |
王艳姣;闫峰;张培群;任福民;;基于植被指数和地表反照率影响的北京城市热岛变化[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
8 |
谢绍东,张远航,唐孝炎;机动车排气污染物扩散模式[J];环境科学;1999年01期 |
9 |
苗世光,蒋维楣,王晓云,张宁,季崇萍,李炬;城市小区气象与污染扩散数值模式建立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
10 |
王文,于雷,裴文文,杨方;基于高斯线源模式的主要尾气扩散模型综述[J];交通环保;2004年05期 |
|
|
|
|
|
1 |
金颖,周伟国,阮应君;烟气扩散的CFD数值模拟[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1期 |
2 |
李俊杰,何隆华,陈杰;南京城市热场的卫星遥感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
3 |
苏伟忠;杨英宝;杨桂山;;南京市热场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
4 |
刘宇;匡耀求;吴志峰;黄宁生;周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地表温度的影响——以广东东莞为例[J];地理科学;2006年05期 |
5 |
张一平,彭贵芬,张庆平;城市区域屋顶上与地上的风速和温度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1998年01期 |
6 |
刁伟辽,梁平,陈云,龙新峰;奥里油电厂燃烧产物及其环境影响预测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5年02期 |
7 |
周淑贞,张超;上海城市热岛效应[J];地理学报;1982年04期 |
8 |
张景哲,刘继韩,周一星,王永昌;北京城市热岛的几种类型[J];地理学报;1984年04期 |
9 |
边海,铁学熙;天津市夜间城市热岛的数值模拟[J];地理学报;1988年02期 |
10 |
钱乐祥,丁圣彦;珠江三角洲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