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460高强度钢材混合截面钢梁延性与承载性能研究
【摘要】:受弯构件的抗弯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抗弯强度和转动能力。现行抗震设计方法实际上允许构件在强震作用下产生非弹性变形,以满足设计经济性的需求。事实上,延性是评估结构非弹性的参数。影响构件延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截面尺寸、支撑条件、荷载类型、加工偏差(初始缺陷和残余应力)及材料性能。本研究旨在考察高强钢工字型截面受弯构件的延性和承载力。共进行了6个高强钢工字型截面梁绕强轴弯曲的足尺试验,其中3个构件采用翼缘为高强钢、腹板为普通钢的混合截面,3个构件采用纯Q345钢截面。同时建立了钢梁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用试验结果进行验证。验证时考虑了材料非线性和加工初始缺陷的影响,并引入实测的应力-应变关系。结果表明,试验和有限元分析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和极限承载力均十分一致。基于此,选取荷载工况、材料特性、截面类型、截面几何尺寸和侧向支撑情况等参数,开展了全面的参数分析。为了确保钢梁能够合理承载,规范中通常要求采用紧实截面,并对梁的侧向支撑条件进行了规定。现有研究表明规范中的宽厚比限值对于高强钢梁而言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文尝试研究翼缘、腹板宽厚比和侧向支撑间距对于钢梁(包括混合截面梁和纯高强钢截面梁)延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等效塑性弯矩指标提出了一个新的计算构件在纯弯作用下转动能力的理论方法,并用数值方法对所提的理论方法进行了验证,以确保该方法的准确性。现行规范中截面分类考虑了截面对于局部失稳的敏感性,对于受弯构件设计而言至关重要。事实上,在众多现行规范中,对由翼缘或腹板失稳控制的截面,延性概念已经应用其中,但翼缘和腹板的限值是独立的。这种假设是不合理的,因为翼缘和腹板相互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考虑。因此,构件性能分级应该取代上述的截面性能分级。在构件层面上,现有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构件转动能力的受弯构件分类方法,这种方法考虑了局部失稳和相关失稳模式的相互影响,并收录到中国钢结构设计规范最新版之中。根据上述参数分析的结果,本文还提出了一种确定工型梁抗弯承载力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基于在设计过程中与截面分类独立的长细比参数,并考虑了局部与整体相互作用的不稳定性。事实上,本方法旨在简化现行的受弯构件设计流程。最后,开展了本方法与EC3和AISC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与现行EC3的结果十分一致。
|
|
|
|
1 |
班慧勇;施刚;石永久;王元清;;超高强度钢材构件焊接截面残余应力分布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8年 |
2 |
班慧勇;施刚;石永久;王元清;;超高强度钢材钢结构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
3 |
张建兴;施刚;王元清;石永久;;桥梁用高强度钢材及焊缝连接的疲劳研究现状[A];钢结构工程研究⑧——中国钢协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2届(ASSF-2010)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
4 |
施刚;石永久;王元清;;超高强度钢材钢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工程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
5 |
施刚;班慧勇;石永久;王元清;;高强度钢材钢结构研究进展综述[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12年 |
6 |
石永久;王磊;王元清;;高强度钢材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承载性能研究进展[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7 |
胡方鑫;施刚;石永久;王元清;;高强度钢材梁柱节点受力性能的有限元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
8 |
Leonardo Silvestre;Roberval Pimenta;Marcos Nogueira;Luci Queiroz;Hernane Salles;Alexandre Jordao;Rodolfo Ribeiro;Mariana Pimenta;Juliano Conceio;Leonardo Rocha;Felipe Buratto;Eduardo Fonseca;王厚昕;;应用高强度钢材实现工业厂房减量化设计的实例[A];'2012中国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
9 |
崔嵬;;高强度钢材钢构件的研究现状和应用简介[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
10 |
刘钊;施刚;张勇;;超高强度钢材轴心受压构件局部稳定受力性能研究[A];钢结构工程研究(七)——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