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掩模板表面形貌测量的外差干涉显微系统的研究
【摘要】:论文根据国际和国内微电子工业的发展需要,对基于外差干涉原理的掩模板表面形貌测量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共光路外差干涉共焦显微测量系统和偏振外差干涉共焦显微测量系统,分别实现对掩模板两个关键参数——台阶高度和线宽的测量。论文对两种测量系统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误差分析。
针对掩模板台阶高度测量,提出了共光路外差干涉共焦显微测量系统(CHICM)。该系统保持了双频外差干涉共焦显微镜(DICM)的全部优点:用外差干涉和相位细分技术实现精测,使得轴向测量分辨率达到0.1nm;利用共焦光强粗测台阶高度,从而确定干涉级次,扩大了外差干涉的测量范围,满足了大范围、高精度的测量要求。同时,由于系统采用双折射透镜实现了共光路设计,使得本系统对振动和温漂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论文对外差干涉原理和双向差动鉴相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系统使用锁相放大技术进行共焦光强测量,论文分析了光强幅值与离焦量间的关系。
针对掩模板线宽测量,提出了偏振外差干涉共焦显微测量系统(PHICM),用于对掩模板台阶边缘进行准确的定位瞄准,从而实现对线宽的测量。该系统利用共焦技术进行准确的焦点定位,以获得最佳的测量光斑,同时利用在台阶边缘反射的正交线偏振光的相位变化不同的特性进行边缘定位瞄准。这一相位变化利用外差干涉技术测量,通过相位细分实现高精度的边缘定位。系统完全符合共光路原则,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此外,利用耦合波理论对线偏振光在台阶边缘的反射作用进行了仿真计算,获得了与实际测量一致的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于掩膜板台阶高度测量的CHICM系统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三个小时之内相位漂移小于8°(温度变化1℃),证明该系统稳定性优于DICM系统(在相同实验环境中,DICM系统一小时的相位漂移为15°);应用于掩膜板线宽测量的系统(PHICM)的边缘定位不确定度为15nm,线宽测量不确定度为21nm,线宽测量结果与国际比对(原子力显微镜等)相符合。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TH744.3
|
|
|
|
1 |
朱良辰,胡越黎,冉峰;集成电路迈向90nm新工艺[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10期 |
2 |
张国平,叶嘉雄,李再光;二元相位光栅抗反射特性的耦合波分析[J];光电子·激光;1996年02期 |
3 |
张书练,王玉堂;激光频率分裂技术现状和展望[J];光电子·激光;1997年02期 |
4 |
高万荣,聂守平,刘明,陶纯堪,卞松龄;影响共焦荧光扫描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J];光电子·激光;1998年06期 |
5 |
周明宝,林大键,郭履容,郭永康;微结构表面形貌的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3期 |
6 |
王富生,谭久彬;差动共焦式纳米级光聚焦探测系统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1年03期 |
7 |
晁志霞,林德教,殷纯永;用于PZT调制干涉仪的外触发式差动数字鉴相技术[J];光学技术;2001年04期 |
8 |
郭宁,吴世法,夏德宽,初世超,徐绍华,高崧,姚骏恩,商广义,李成基,贺节;光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光电成像系统研究[J];光学技术;1994年03期 |
9 |
罗振坤,王秋华;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进展[J];光学技术;1994年06期 |
10 |
高万荣,陶纯堪,聂守平,刘明,卞松龄;共焦扫描光学显微镜的高分辨率[J];光学技术;1999年03期 |
|
|
|
|
|
1 |
李亚非;国内外表面粗糙度研究概况及趋向[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
2 |
白立芬,李庆祥,薛实福,黄成伟;微细台阶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1年02期 |
3 |
康宗明,张利,谢攀;一种基于能量和熵的自动聚焦算法[J];电子学报;2003年04期 |
4 |
金国藩,谭峭峰,严瑛白,邬敏贤;二元光学在强激光波面整形中的应用[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6期 |
5 |
王富生,谭久彬;表面微观轮廓的高分辨率光学测量方法[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4期 |
6 |
樊仲维;光学系统中的二元光学元件[J];光学精密工程;1995年02期 |
7 |
周明宝,林大键,郭履容,郭永康;微结构表面形貌的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1999年03期 |
8 |
高赛,殷纯永,郭继华;双反射膜双频He-Ne激光器双频特性及偏振特性的实验研究[J];光学技术;2000年06期 |
9 |
刘玉凤,李林;二元光学透镜在资源卫星中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4年05期 |
10 |
刘泽乾;陶忠祥;于前洋;;二元光学在光学观测轰炸瞄准中的应用研究[J];光学技术;2006年05期 |
|
|
|
|
|
1 |
高万荣,聂守平,刘明,陶纯堪,卞松龄;影响共焦荧光扫描显微镜分辨率的因素[J];光电子·激光;1998年06期 |
2 |
罗振坤,王秋华;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进展[J];光学技术;1994年06期 |
3 |
戴高良,殷纯永;用于纳米测量的混合型外差干涉信号处理方法[J];光学技术;1999年01期 |
4 |
巴恩旭,杨性愉,刘玉照,关信安;横向塞曼激光器的实验研究[J];光学学报;1984年05期 |
5 |
李康循;峰值稳频横向塞曼 He-Ne激光器[J];光学学报;1991年01期 |
6 |
陈德,张平,向际鹰,吴震;提高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反射镜扫描器定位精度的一种方法[J];光学仪器;1994年Z1期 |
7 |
施展,郭彦珍;横向塞曼稳频He-Ne激光器的研究[J];华东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8 |
戴高良,殷纯永,谢广平;采用预测控制进行纵向塞曼幅值热稳频的研究[J];中国激光;1998年05期 |
9 |
林德教,柳忠尧,张蕊,殷纯永,徐毅;双频干涉共焦台阶高度测量系统[J];中国激光;2003年11期 |
10 |
谢广平,周祖成,殷纯永;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及其在外差测量中的应用[J];计量技术;1995年05期 |
|
|
|
|
|
1 |
周万治;;基本干涉场及全息成象[J];光学精密工程;1982年02期 |
2 |
戴晓芳,魏耀林,陈兴梧,吴继宗,陈本智,葛宝臻;高精度计算全息位相探测干涉系统的研究[J];计量学报;1997年04期 |
3 |
尚玉峰,吴重庆,刘海涛,刘彦辉,唐丽杰;对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的干涉场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4 |
林旦;杨国光;;干涉场在空间自由传播中的位相损失[J];光学仪器;1988年02期 |
5 |
夏明东,沈晓庆;振动干涉计量的一种方法[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6 |
巩稼民,王琪琨;空间域相位调制测长干涉仪的数据处理方法[J];应用光学;1999年03期 |
7 |
王彦,赵光兴;一种位相光栅激光衍射干涉场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8 |
Heinz Wachutka;忻华泰;;利用全息照相重现相移干涉场的重迭测量轮廓差和变形[J];国外计量;1977年05期 |
9 |
徐昌杰;;杨氏干涉场中干涉条纹的梯度解[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
10 |
李孟超,刘铁英,庄松林,包学诚;用程差衍射器件实现激光干涉无导轨测距[J];光学仪器;199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