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流动气体湍流变动模型和稠密两相湍流模型的研究
【摘要】:目前的各种双流体两相湍流模型中,气相的雷诺应力模拟结果与实验值尚有较大出入,原因是颗粒产生的气相湍流变动模型不合理。稠密湍流两相流动中颗粒间碰撞和颗粒湍流之间有相互作用,但是目前还缺乏综合考虑颗粒间碰撞和各向异性颗粒湍流的双流体模型。本文从实验、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方面研究了两相流动的气相湍流变动模型和考虑颗粒间碰撞的稠密两相湍流模型。
在实验研究方面,用PDPA对轴对称突扩两相流动中颗粒产生的气相湍流变动进行了测量。发现在分离流动中平均粒径为150μm 的颗粒在上游正流区内增强了气体湍流;在逆流区以及下游区域内削弱了气体湍流。
在理论模型方面,本文提出了两相流气相湍流变动的双时间尺度耗散模型,包括气相耗散率的双时间尺度耗散和两相速度关联的双时间尺度各向异性耗散模型,以及考虑颗粒尾涡效应的湍流变动模型。本文将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和颗粒动力学理论结合,提出了各向异性的二阶矩稠密两相湍流模型。
在数值模拟方面,将两相流气相湍流变动模型应用于轴对称突扩有旋和无旋流动以及圆管流动。模拟结果表明:双时间尺度耗散的湍流变动模型对气相脉动速度的预报结果比原有的单时间尺度模型的预报结果有明显的改进;考虑颗粒尾涡效应的两相流气相湍流变动模型预报出了颗粒增强湍流的现象。将各向异性的二阶矩稠密两相湍流模型应用于狭窄水平槽道和下行床内两相流动,预报的颗粒浓度和速度分布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比只考虑颗粒间碰撞或只考虑颗粒湍流的模型的结果更合理。预报的颗粒雷诺应力更接近实验值,模拟出了颗粒雷诺应力的各向异性和在各方向上的重新分配,比各向同性的模型的结果更合理。
|
|
|
|
1 |
曾卓雄;周力行;张健;;用颗粒相双尺度二阶矩湍流模型模拟突扩两相流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2 |
曾卓雄;;颗粒相双尺度湍流模型及其在提升管稠密两相流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32期 |
3 |
胡春波;曾卓雄;;双尺度二阶矩颗粒相湍流模型经验系数的影响[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11期 |
4 |
曾卓雄;周力行;刘志和;;宾汉流体稠密两相湍流流动中的二阶矩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10期 |
5 |
于勇,蔡飞鹏,周力行,时铭显;考虑颗粒间碰撞的稠密气/固流动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J];化工学报;2005年04期 |
6 |
谢友宝;;二阶矩湍流模型在喷管两相流中的应用[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7 |
李亮,李国君,丰镇平;湿蒸汽两相流动的数值方法及其在喷管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
8 |
刘夷平;张华;王淑华;王经;;一种改进的方法预测水平气液两相流的持液率[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8期 |
9 |
曾卓雄,周力行,张健;双尺度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和水平槽道内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05年09期 |
10 |
刘宇陆,蔡树棠,戴世强;层状两相流动的基本方程式[J];应用力学学报;1992年04期 |
11 |
李亮,丰镇平,李国君;一维喷管中存在自发凝结的跨音速湿蒸汽两相流动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1年06期 |
12 |
汪中浩,吴锡令,张淑芝;垂直井两相流动生产测井解释滑动模型[J];石油物探;2003年02期 |
13 |
徐江荣,周志军,张巍,周俊虎,岑可法;颗粒Reynolds正应力轨道模型及后台阶两相流动数值模拟[J];计算物理;2004年06期 |
14 |
杨超;陆平;毛在砂;禹耕之;张广积;陈家镛;;水平集方法数值模拟单液滴的生成过程(英文)[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5 |
曾卓雄;袁宁;陈为国;周力行;;二阶矩两相湍流模型中的改进算法[J];应用力学学报;2006年04期 |
16 |
阎昌琪;于凯秋;栾锋;曹夏昕;;摇摆对气-液两相流流型及空泡份额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8年04期 |
17 |
霍然,范维澄;蒸发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的数值计算[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
18 |
由长福,祁海鹰,徐旭常;Basset力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2年02期 |
19 |
由长福,祁海鹰,徐旭常,山本富士夫;采用PTV技术研究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J];应用力学学报;2004年04期 |
20 |
王强;周云龙;祝国强;周迎红;;基于小波能量特征的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J];水利电力机械;2006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