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

许继军  
【摘要】: 认识气候和流域下垫面等变化条件下的流域水文响应特征,有效预测和预报流域水资源和洪水的变化,是“维持健康长江、实现人水和谐”的科学基础。传统的基于经验和河道流量观测资料建立起来的水文模型,难以适应变化条件下的降雨径流模拟。本论文采用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模拟流域水文循环全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水资源评价、干旱评估和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论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下半叶长江流域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流域年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且年际波动幅度增大;降水时空分布有改变的趋势,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增加,而四川盆地秋季降水减少。 在流域面积约为100万km2的长江上游,利用DEM及相关遥感和地理信息来表现流域下垫面的空间差异性,构建了基于流域地形地貌特征的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模型采用次网格参数化方法来处理大尺度网格内下垫面的非均一性,采用具有物理意义的水流运动方程来描述产汇流过程。通过模拟1961~2000年的天然径流过程,论文从径流、蒸散发和土壤含水量等分析了长江上游水资源的演变趋势。根据模拟结果,论文还分析了长江上游干旱的发展趋势,并构建了GBHM-PDSI干旱评估指标。结果显示,该指标综合反映水分亏缺和持续时间对干旱程度的影响,能够表现旱情在流域空间上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在洪水预报应用方面,本论文着重探讨了提高三峡区间洪水预报能力的可能性。在三峡区间构建了尺度相对较小的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提出了利用自动遥测雨量站观测数据进行雷达测雨校正的方法。结果显示,分布式洪水预报模型与雷达测雨数据结合,可以减少洪水预报中的不确定性,提高预报精度。 面对三峡水库建成后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实时调度的要求,以上述两种尺度的水文模型为基础,结合水动力学模型,在长江上游初步构建了空间嵌套式水文模型,实现了上游来水预报、区间洪水预报和三峡库区洪水演进的整合。以空间嵌套式流域水文模型为核心,提出了构建流域数字水文模拟系统的设想,以适应大型流域水资源管理和防洪决策的多任务、多目标和多尺度要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长江流域省际水事纠纷敏感地区协调工作座谈会召开[J];人民长江;2011年16期
2 ;江西、云南等十省完成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库信息复核工作[J];人民长江;2011年16期
3 ;长江流域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初审会议在汉召开[J];人民长江;2011年16期
4 张培存;卢工农;王庆利;;做好测绘工作 振兴河南水利——记河南省水利勘测总队“长江流域三等水淮作业小组”[J];河南水利;2000年05期
5 董延军;邓家泉;李杰;郑江丽;马志鹏;;基于HSPF的东江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9期
6 李海源;香天元;徐汉光;;长江流域水文站网系统评价及发展建议[J];人民长江;2011年17期
7 尹正杰;黄薇;陈进;;长江流域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量调度初步探讨[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7期
8 赵冰;;长江流域:南阳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1年06期
9 陈晓军;;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 提升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平[J];中国水利;2011年12期
10 ;长江水利委员会综合管理中心——水利建设与管理中心[J];人民长江;2011年17期
11 赵冰;;长江流域:长沙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1年07期
12 陆佑楣;;三峡工程是改善长江生态、保护环境的工程[J];中国工程科学;2011年07期
13 赵冰;;长江流域——南昌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1年09期
14 代俊峰;郭纯青;方荣杰;;西南岩溶灌区水文特性及其模拟模型的构建[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1年04期
15 王刚;严登华;张诚;贾仰文;王凌河;金鑫;;滦河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发与验证[J];人民黄河;2011年07期
16 沈乐;鄢忠纯;;长江流域南京片省界水体水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J];人民长江;2011年17期
17 张荔;贺基瑞;;基于情景分析法的流域径流特性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18 陈瑜;黄锋华;孔次芬;;白盆珠水库流域下垫面变化的洪水响应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1年08期
19 赵冰;;长江流域:武汉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1年08期
20 鞠琴;郝振纯;余钟波;徐海卿;江微娟;郝洁;;IPCC AR4气候情景下长江流域径流预测[J];水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儒述;;三峡工程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金兴平;程海云;张方伟;;2004年汛期长江流域旱涝趋势预报[A];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研究——2004年湖北省主要自然灾害综合趋势分析会商文集[C];2004年
3 金兴平;程海云;杨文发;;2004年长江流域灾情回顾及2005年旱涝趋势展望[A];2005年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论文集[C];2004年
4 沈丹;许田;苏蓓蓓;何大韧;;长江流域的河流网络及其统计描述[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长江流域在我国物流业占据重要地位[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总第74期—84期(2005年)[C];2005年
6 王昌雨;孔玉寿;纪玲玲;李利国;;春夏长江流域强对流平流预报初探[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天气预报预警和影响评估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周汉涛;;浅析1998年特大洪灾成因及思考[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8 苏蓓蓓;许田;何大韧;;长江流域港口贸易网络模型及其中微扰影响[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纪根;孙绍文;;长江流域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以及措施研究[A];中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专刊[C];2009年
10 周筱兰;谌伟;邱爱武;;应用最优化订正法制作长江流域面雨量预报[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继军;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长江流域的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2 张荔;分布式水文模型构建及在渭河流域水环境解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宇晖;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循环及面源伴生过程模拟研究与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4 李翀;长江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模型[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1年
5 傅萃长;长江流域鱼类多样性空间格局与资源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升堂;考虑水土治理影响的黄土高原分布式降水径流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赵中华;区域旅游的交通组织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卓颖;黄土高原地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清华大学;2005年
9 李丽;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汇流演算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黄湘通;长江流域宇宙成因~(10)Be与地表侵蚀速率估算[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萍;论政府在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海玲;影响暴雨产生的环境物理量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璐;长江流域连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OLR场的相关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4 韩佳希;德国莱茵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长江生态经济发展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程超;长江流域集装箱运输方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黄廷义;长江流域管理体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永叶;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符佩佩;长江流域农村建筑能耗调查及节能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9 陈潇;长江流域城市住宅建筑遮阳评价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10 赵咨;长江流域铁矿石进口物流一体化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平;中国长江流域汽车走廊渐已形成[N];机电商报;2005年
2 刘振胜 夏细禾 长江委水政水资源局局长、副局长;构建长江流域 综合管理法律体系[N];人民长江报;2009年
3 记者 李芳 解悦;长江流域未来50年可能显著升温[N];南京日报;2009年
4 记者 傅菁 特约记者 陈仲原;长江委汇总2008年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N];人民长江报;2009年
5 ;探讨长江流域湖泊保护管理[N];团结报;2009年
6 孟幻;长江流域利用外资近10亿元治理水土流失[N];中国水利报;2010年
7 记者 苏同敏 通讯员 王剑 刘正根;我省长江流域各地扎实备汛保安澜[N];陕西日报;2011年
8 记者 苏晓洲 谭剑;长江流域 首次实施蓄洪补偿[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9 余斐;长江流域首座煤炭储配库落户芜湖港[N];中国煤炭报;2010年
10 记者 夏斐 通讯员 肖路;二十九位市长共话长江流域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