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连续过程和间歇过程的容错控制研究
【摘要】:
由于容错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闭环系统在故障情形时的控制性能,因此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如果把全部容错控制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它:以系统属性为标准,可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以设计方法为标准,可分为被动方法和主动方法;以生产方式为标准,可分为连续过程和间歇过程。
线性连续过程的被动和主动容错控制已基本成熟,非线性连续过程的被动容错控制方法已有很多成果但局限性很大,而间歇过程的容错控制尚是一个空白领域;因此,非线性连续过程的主动容错控制和间歇过程的容错控制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2-5章研究了非线性连续过程的主动容错控制。第2章深入分析了一类非线性系统的传感器故障的可辨识性,并设计了故障估计和检测策略,进而为该类系统提出了一套主动容错控制的框架。第3章和第4章进一步考虑了不确定性特别是不匹配不确定性对容错控制的影响。第3章为一类二阶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补偿不匹配不确定性的变结构控制律。第4章利用第3章中的结果,为一类高阶非线性非最小相位系统设计了一种主动容错控制策略,该系统同时带有元件故障和不匹配不确定性。第5章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执行器迟滞故障,并给出了一个统一的数学描述,进而为该类故障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广义预测控制。
第6-8章系统地研究了间歇过程的容错控制。尽作者所知,这是该领域的奠基性工作。在第6章中,我们首次为一类带有执行器故障的间歇过程设计了迭代学习可靠控制律,该控制律是基于静态状态反馈的。第7章借鉴第6章的设计思路,研究了间歇过程的传感器故障,并且基于动态输出反馈设计了容错控制律。更进一步,第8章为一类带有传感器故障的非线性间歇过程设计了一套主动容错控制策略,并且把该策略用于注塑过程,进行了实物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
|
|
|
1 |
丁伟东,孙志毅,吴聚华;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4年01期 |
2 |
陈刚;柴毅;;欠控制方向的非线性系统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J];重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3 |
孙明轩,黄宝健,张学智;非线性系统的PD型迭代学习控制[J];自动化学报;1998年05期 |
4 |
王敏,臧曙,周东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容错控制[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4年04期 |
5 |
崔荣鑫;徐德民;张福斌;;基于滑模观测器的非线性系统迭代学习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6年09期 |
6 |
姚利娜;薛霄;任景莉;;非线性系统的主动容错控制[J];计算机仿真;2009年06期 |
7 |
李恒杰;郝晓弘;张磊;;基于克隆选择算法的优化迭代学习控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8 |
洪波;张根宝;;一类非线性系统迭代学习控制的初始态鲁棒性[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13期 |
9 |
师黎;于丹;;基于STF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0期 |
10 |
朱胜;孙明轩;;具有未知死区输入非线性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J];控制与决策;2009年01期 |
11 |
张丽萍;杨富文;;基于T-S模型的非线性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01期 |
12 |
惠阿丽;郑建明;孙瑜;;非线性系统闭环PD型迭代学习收敛性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3 |
朱大奇;李晓娓;;一种双故障情形的主动滑模容错控制方法[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4 |
田绍宽;李书臣;翟春艳;顾妍午;;基于几何分析的改进迭代学习控制算法[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5 |
张杰;NguyenJerome;熊智华;;基于时变偏扰模型的问歇过程迭代学习控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2期 |
16 |
姚仲舒,杨成梧,吴健荣;不确定时滞非线性系统的迭代学习控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2年11期 |
17 |
张冬梅;孙明轩;俞立;;基于观测器跟踪非一致轨迹的迭代学习控制器设计[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年05期 |
18 |
高巍;俞立;;有界输入下基于backstepping的迭代学习控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9 |
贾立;施继平;邱铭森;;一种间歇过程产品质量迭代学习控制策略[J];化工学报;2009年08期 |
20 |
王宏,沈岭,岳红;具有线性输出结构的非线性系统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J];应用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