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区飞行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
相对于某固定尺寸的飞行器,根据气体的稀薄程度不同,可以将大气分为:低空高密度的连续流区,高空极低密度的自由分子流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区。飞行于过渡区中的飞行器可以称为过渡区飞行器。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飞行器出现在过渡区中,其周围流场的大部分区域或局部区域存在着明显的稀薄效应,甚至可能出现连续流和稀薄流混合的复杂流场。为了适应这些过渡区飞行器的发展,需要对它们周围的流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重点围绕过渡区飞行器所遇到的特殊流动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对其进行模拟研究,同时也讨论部分流动机理问题和工程方法的适应性问题。
首先,建立了CFD/DSMC混合计算程序,首次对在高空过渡区飞行的火箭模式激光推进器周围的高温连续/稀薄混合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低空大气吸气模式激光推进器周围的连续流场作对比。研究发现,过渡区火箭模式流场中,激波厚度明显增加,激波传播速度加快,推力产生提前,得到的比冲大于800s;另外,高温效应则减慢了激波传播速度,延迟了推力的产生,并导致冲量耦合系数和比冲降低。
之后,采用DSMC方法,对过渡区稀薄环境下的激波反射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稀薄效应对马赫数变化引起的迟滞现象以及马赫杆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本文给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临界努森数,当来流努森数小于该值时,会发生正规反射到马赫反射的转捩,反之则无;另外,随着努森数的增加,马赫反射中的马赫杆高度呈近似线性降低。
最后,分析了sine-squared和erf-log两种桥函数在一般超音速过渡区气动特性系数计算方面的适应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飞行马赫数的降低,sine-squared桥函数的精度明显下降,而erf-log桥函数始终保持很好的精度。建议采用erf-log桥函数,计算以低超音速飞行的亚轨道飞行器的过渡区气动特性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V212;TP391.9
|
|
|
|
1 |
龚平,唐志平;大气呼吸模式激光推进的机理分析及数值模拟[J];爆炸与冲击;2003年06期 |
2 |
吴雄,陈伟芳,石于中;复杂外形气动特性的DSMC模拟与桥函数估算[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3年03期 |
3 |
王海兴,陈熙;激光推进的初步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
4 |
陈伟芳,王全利,吴雄;再入体过渡区气动特性预测[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5 |
郑力铭,朱定强,徐旭,蔡国飙;激光推进火箭发动机吸收室的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02年05期 |
6 |
曹正蕊;洪延姬;文明;李倩;;吸气式激光推力器速度与高度耦合特性的数值研究[J];推进技术;2007年05期 |
7 |
李俊美,洪延姬,文明,姚宏林;激光推进中一种光船结构的设计[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8 |
姚宏林,陈健华,洪延姬,窦志国;高温空气状态方程计算方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9 |
李倩,洪延姬,曹正蕊,李俊美;粗糙度与激光强度分布对光船聚焦性能的影响[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
|
|
|
|
1 |
师鹏;李保军;赵育善;;有限推力下的航天器绕飞轨道保持与控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
2 |
吴技;;国外航天侦察系统的现状与发展[J];电讯技术;2009年05期 |
3 |
徐新禹;李建成;邹贤才;范春波;禇永海;;GOCE卫星重力探测任务[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4期 |
4 |
付秋军,杨旭,崔祜涛,杨涤;气动辅助异面变轨问题中近最优导引律解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5 |
苑立伟,杨建军,刘海平;国外低轨道卫星综述[J];航天返回与遥感;2004年04期 |
6 |
顾左,达道安,胡长青,栗鸣;重力场测量卫星应用电推进技术[J];火箭推进;2005年02期 |
7 |
杨维廉;;近圆轨道控制的实用方法[J];航天器工程;2003年01期 |
8 |
沈青,樊菁,胡振华,徐晓燕;过渡领域三维绕流直接统计模拟位置元法的一种新方案[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
9 |
沈青
,王松皋
,刘大有;稀薄气体动力学现状[J];力学情报;1973年01期 |
10 |
沈青;认识稀薄气体动力学[J];力学与实践;2002年06期 |
|
|
|
|
|
1 |
郑力铭,朱定强,徐旭,蔡国飙;激光推进火箭发动机吸收室的数值模拟[J];推进技术;2002年05期 |
2 |
李俊美;国内首次进行空气呼吸模式激光推进试验[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2年06期 |
3 |
石磊;赵尚弘;方绍强;胥杰;李勇军;李应红;;空间机动平台在轨激光推进技术研究[J];激光杂志;2007年02期 |
4 |
彭永林;胡春波;何国强;姜立东;张钢锤;张晓卫;;激光推进器辅助启动实验研究[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
5 |
窦志国;姚宏林;王军;文明;王鹏;李翀;;激光推进工质推进性能研究[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
6 |
;科学家试验用激光驱动飞机[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9年09期 |
7 |
陈幼松;激光推进的超轻型火箭[J];知识就是力量;1998年07期 |
8 |
唐志平,龚平,胡晓军,蔡健,谭荣清,吕岩;大气吸气模式激光推进的实验研究[J];航空学报;2005年01期 |
9 |
李立毅,罗光耀,李小鹏;新型推进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前景[J];电工技术杂志;2003年04期 |
10 |
洪延姬,崔村燕,王鹏,李俊美;吸气式激光推进环聚焦光船设计方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