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数学模型研究
【摘要】:
三维数学模型是解决复杂条件下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建立了三维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数学模型,并对天然河流中三维水沙问题的典型代表——坝区水流、泥沙运动和河床冲淤进行了模拟,其主要工作与成果如下。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C-D无结构、z坐标网格上的非静水模型的构造方法,详细论述了其求解过程及特点,并对模型进行了测试。模型基于新兴的压力分裂模式建立,并较传统的C无结构网格上的非静水模型增加了对切向动量方程的求解。为此,对C-D网格与传统C网格上的非静水模型的计算效果、稳定性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前者的计算具有无噪音性,但当水流中存在较强的非线性动水压力分布时它容易产生非物理解并失稳。基于分析提出了一种联合使用的方法,克服了C-D网格的不稳定问题,使模型兼有C网格的稳定性和C-D网格的计算精度。使用改进方法,成功地模拟了开闸式盐水异重流。
采用数值实验和数学分析的方法,对本文模型所用到的欧拉-拉格朗日方法(ELM)的时间阻力现象进行了研究,基于分析解释了其本质并提出了改进方法。验证计算表明,改进方法虽不能彻底消除ELM中插值误差的影响,但在小时间步长模拟时能较显著地提高它的计算精度。另外,在无结构、σ坐标网格上建立了三维静水模型,通过计算证实了ELM时间阻力现象的普遍性。
建立了三维悬移质泥沙数学模型,验证表明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符合较好。在垂向使用亚网格技术,提高了模型计算精度,同时提出垂向网格融合技术消除了亚网格技术在河床发生冲淤时带来的不稳定影响。另外,提出了一种追踪不规则河岸动边界的方法,定性的检验计算表明它是合理的、有效的。
基于对孔口出流物理图形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在孔口出流情况下给定孔口处流量、动水压强边界条件的经验方法。另外,在模型中构建了水下坍塌模块。在此基础上,模拟了趋孔水流、急流异重流、概化水库异重流和在不同的坝前地形、水位条件下冲刷漏斗的形成过程,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符合较好。
|
|
|
|
1 |
夏军强,王光谦,张红武;黄河下游游荡型河段洪水演进与河床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3期 |
2 |
张世奇;二维动边界潮流输沙及河床变形计算[J];泥沙研究;1988年04期 |
3 |
陆永军,张华庆;平面二维河床变形的数值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1993年03期 |
4 |
陈界仁,汤立群,陈国祥,赵太平;水库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及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5 |
马福喜,李文新;河口水流、波浪、潮流、泥沙、河床变形二维数学模型[J];水利学报;1999年05期 |
6 |
韩曾萃,程杭平,周文波,邵雅琴;钱塘江河口河床变形计算方法及其应用[J];泥沙研究;1987年03期 |
7 |
王金瑞,卢玫君,尹华伟;平面二维河道水流泥沙数学模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
8 |
余炯;曹颖;;钱塘江河口段长周期泥沙冲淤和河床变形[J];海洋学研究;2006年02期 |
9 |
石磊;赵世强;程昌华;;草街航电枢纽闸下游局部冲刷试验研究[J];科技风;2008年12期 |
10 |
梁国亭,张仁;黄河小北干流一维分组泥沙冲淤数学模型[J];人民黄河;1996年09期 |
11 |
毛野;初论采沙对河床的影响及控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
12 |
李春光;景何仿;吕岁菊;周炳伟;杨录峰;;弯道水流运动和河床变形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
13 |
巨江,徐桂萍;准二维河床变形模拟的流管模型[J];水利学报;1993年07期 |
14 |
张俊华;陈书奎;李书霞;马怀宝;;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泥沙输移及河床变形研究[J];水利学报;2007年09期 |
15 |
张仙娥;鲁智礼;张羽;张红武;;悬移相似条件对河床变形相似的影响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6 |
谭小苹;丰满电厂尾水河床变形数值计算研究[J];泥沙研究;1988年01期 |
17 |
陈国祥;郁伟族;曲少军;;用有限元法求解河流平面二维冲淤问题[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6期 |
18 |
宋立松;钱塘江河口围垦回淤过程预测探讨[J];泥沙研究;1999年03期 |
19 |
张清明;王义安;普晓刚;章日红;;大顶子山枢纽坝区河床变形及工程对策研究[J];水道港口;2006年03期 |
20 |
张春满;刘沛清;卜海磊;;多沙水库非恒定水沙动床数学模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