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航天服操作能力检测的机器人动力学研究
【摘要】:舱外航天服为航天员在出舱活动时提供基本的生命保障,由于航天员要完成各种舱外作业,因此要求航天服具有很高的活动性能,这就涉及到航天服工效学的问题。其中舱外航天服工作域是航天服工效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针对已研制的舱外航天服操作能力测试机械臂,采用机器人学原理,研究了其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讨论了舱外航天服操作能力测量中的动力学影响,为航天服工效学的研究提供重要工具。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运动学、动力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刚体空间位置和姿态的描叙方法以及齐次坐标和坐标变换矩阵,建立检测机械臂坐标系和齐次变换矩阵以及运动学数学模型,并讨论机械臂的工作空间以及正、逆运动学问题。利用蒙特卡罗法通过Matlab计算出机械臂的工作空间,验证检测机械臂完成测量任务的可行性。采用D-H法建立机械臂的运动学方程,利用Matlab/Simulink和Robotics ToolBox两种方法对机械臂的正向运动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机械臂关节空间的运动参数。运用FM算法对机械臂的逆运动学进行分析计算,为检测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及仿真打下了基础。
对检测机械臂的力学参数进行计算,机械臂各杆的质量和质心位置的确定及杆的转动惯量的计算。根据机械臂各个关节的质心位置及转动惯量,在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联立约束法建立机械臂的正向、逆向动力学方程,通过Matlab /Simulink进行动力学仿真求解,得到当已知机械臂的初始姿态及施加在末端测头的外力时,根据建立的正向动力学方程,通过Matlab编程,由Simulink仿真求解出各个关节的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和末端测点的加速度变化趋势,研究了恒力操作时,机械臂的运动特性。当机械臂末端测头沿着某曲线运动,给定该点的运动学特征,根据建立的机械臂逆动力学方程,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求解得到了施加在末端测点力的变化。
对检测机械臂进行了3-D建模,按照拉格朗日动力学理论,利用Adams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动力学联合仿真,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按照动力学研究结果,制定了舱外航天服操作能力测试的操作方法,并通过人的多次操作进行验证,为测试身着航天服宇航员的可达域、可操作域操作规程提供了指导。编写了实验数据的离线处理软件,对可达域、可操作域以及可视域的实验结果进行二维、三维可视化处理,完善了检测系统的实用性。
本文完成的检测机械臂的动力学研究,提高了现有检测机械臂的测量精度,也为恒阻力检测机器人的特性及控制研究打下了基础。
|
|
|
|
1 |
李保江;;弹跳机器人动力学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2 |
章定国,谢大雄,李德昌;一个机器人动力学高效建模软件[J];机器人;1995年03期 |
3 |
苏曙;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图论方法[J];机械设计;1994年01期 |
4 |
张平,宋丙林,王琼芳;基于计算网格的机器人分布式仿真系统[J];机器人;2005年04期 |
5 |
郭良康,黄宇中;机器人动力学优化综合的研究[J];机器人;1987年02期 |
6 |
金万敏,杜洪流;一种机器人动力学的旋量方程[J];机器人;1988年05期 |
7 |
邵兵;吴洪涛;程世利;俞水强;;基于李群李代数的主被动关节机器人动力学及控制[J];中国机械工程;2010年03期 |
8 |
徐向荣, 马香峰;机器人动力学的一种通用算法(Ⅰ)──动力学算法的导出[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5年04期 |
9 |
傅金元;陈永;;解析模型法及其建模的自动生成程序系统[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10 |
殷际英;何立婷;;HP6机器人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及运动仿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9年03期 |
11 |
刘鲁源,王欣东,刘畅;机器人反向动力学并行计算及实现[J];天津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2 |
刘朝晖,李立,陈永;关于带闭链工业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
13 |
王丽,周欣荣,王金刚;“机电相似”在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中的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4 |
刘宏昭;曹惟庆;张启先;;挠性机器人机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
15 |
王兴贵,尹朝万,谈大龙,马兴瑞,邵成勋;机器人逆动力学简化实时快速算法[J];机器人;1995年01期 |
16 |
沈红芳;宋又廉;;基于ADAMS的弧焊机器人动力学仿真[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5年06期 |
17 |
侯扬毅;房海蓉;;区间分析理论在机器人动力学参数识别中的应用[J];机械;2008年04期 |
18 |
刘为;瞿军;;动基座条件下舰载垂直装填机械动力学建模与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09年03期 |
19 |
戈新生,刘松,张涌;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完全笛卡尔坐标方法[J];机械设计;2001年10期 |
20 |
李长金;关于D_(ijk)=D_(kji)(j≤i,k)的证明——《用于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的一种方法》一文的补充[J];机器人;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