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白色磷光敏化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姚星  
【摘要】:摘要:由于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在平板显示和固态光源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近年来科学研究的热点,而有机电致磷光材料的应用使得WOLED的效率实现了一个飞跃。本论文正是基于对WOLED特别是WPLED(白光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将白色发光器件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得到高亮度和高效率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论文首先研究了双掺杂体系PVK:Ir(ppy)3:DCJTB的光电特性和物理过程。研究发现掺杂体系中存在三种能量传递过程,它们分别是主体材料PVK向客体材料Ir(ppy)3、主体材料PVK向客体材料DCJTB传递能量及客体磷光Ir(ppy)3向荧光DCJTB有能量传递,其中Ir(ppy)3向DCJTB为主要能量传递过程且随着的DCJTB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在电致发光过程中,随着DCJTB掺杂浓度的增加,在DCJTB上复合形成激子增多,在Ir(ppy)3上复合形成激子减少,同时由于Ir(ppy)3向DCJTB能量传递增加,导致Ir(ppy)3的相对发光强度减小。同时,由于Ir(ppy)3三线态激子的形成截面比DCJTB单线态激子的形成截面大,随着外加电压的升高,Ir(ppy)3的相对发光强度增加。 其次,研究了基于双掺杂体系PVK:Ir(ppy)3:DCJTB的双发射层WOLED、单发射层WOLED和基于电致激基复合物的白光器件的发光特性,实验发现1.)双层器件ITO/PEDOT:PSS/PVK:Ir(ppy)3:DCJTB(100:5:0.4)/NPB(X nm)/BCP(10 nm)/Alq3 (20 nm)/Al(X=0,5,10,20 nm)得到了白光,在NPB厚度为5 nm时器件性能最佳,色坐标为(0.31,0.39)。通过在发光层中添加电子传输材料OXD-7,对ITO“紫外线—臭氧”处理以及在Al电极与有机层之间插入一层0.5nm厚的LiF电极修饰层等修饰手段使得器件的启动电压降低,亮度、效率、及其稳定性得到提高。2.)单层器件ITO/PEDOT:PSS/PVK:Ir(ppy)3:DCJTB:NPB (100:5:0.4:X)/BCP(10 nm)/Alq3(20nm)/Al没有得到白光。原因是PVK、NPB→Ir(ppy)3→DCJTB的能量传递过程,抑制了蓝光材料NPB中激子的形成,同时NPB的掺杂抑制了能量向Ir(ppy)3传递,导致向DCJTB的能量传递增加,从而使Ir(ppy)3的发光随着NPB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减弱。3.)在结构为ITO/PEDOT:PSS/PVK/BCP(10 nm)/Alq3(20nm)/Al的器件中得到了基于电致激基复合物的白光发射,在外加电压从18V到28V条件下,器件发光范围从(0.35,0.34)到(0.37,0.37)。该器件的长波峰发光来源于BCP激发态(LUMO)电子到PVK基态(HOMO)能级的跃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朱文清,郑新友,蒋雪茵,张志林,许少鸿,张宝文;吡唑啉衍生物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激基复合物的发射[J];化学学报;2005年13期
2 高维先,黄文波,韩绍虎,莫越奇,杨伟,彭俊彪;多色高分子薄膜电致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03年05期
3 杨恢东,熊绍珍;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研究及其应用前景[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胡德良;;ZnSe的应用研究概况[J];半导体光电;1980年01期
5 张志林,蒋雪茵,许少鸿,高桥寿明,长友隆男,大本修;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稳定性[J];发光学报;1996年02期
6 闫金良,朱长纯;蓝光聚合物单层薄膜发光器件的退化机理[J];半导体学报;2001年02期
7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蓝宝石衬底氧化锌二极管室温电致发光[J];光学仪器;2006年03期
8 徐俊毅;;钨丝就要谢幕,LED即将照亮全球[J];电子与电脑;2007年05期
9 G.Jacob,D.Bois,为中;氮化镓电致发光的高效注入机理[J];发光学报;1978年01期
10 金圣经,沈国光,张士武;矩阵式电致发光大屏幕电视[J];物理;1980年05期
11 葛葆珪;多色电致发光大型状态显示板通过技术鉴定[J];发光学报;1981年03期
12 刘星元,李文连,赵宇,赵旭,于沂,孙刚,钟国柱,虞家琪;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形成过程[J];发光学报;1996年04期
13 张凤玲,杨志敏,徐征,黄宗浩,徐长远,王永生;交流电激发下的聚合物PPV单层薄膜发光器件的电致发光[J];发光学报;1998年01期
14 赵辉,王永生,徐征,孙力,徐叙;无机薄膜电致发光研究进展[J];半导体光电;1999年03期
15 白人骥,赵杰;有机聚合物及小分子材料的电致发光器件[J];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6 陈源,冉广照,戴 伦,袁放成,秦国刚,马振昌,宗婉华,吴正龙;纳米硅对掺铒氧化硅电致发光的增强作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2年S1期
17 王成;;用液晶检测绝缘薄膜的缺陷[J];光电子技术;1991年03期
18 杨国伟;;多孔硅的电致发光和发光二极管[J];半导体光电;1993年03期
19 汪开源,唐洁影;M/PS/Si/M结构的电致发光[J];半导体光电;1995年01期
20 黄劲松,杨开霞,谢志元,李传南,侯晶莹,高强,马於光,沈家骢,刘式墉;有机小分子掺杂的聚合物共混发光二极管[J];液晶与显示;199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凯;龚少龙;陈钊;杨楚罗;秦金贵;曹镛;;新型含铱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杨伟;吴宏滨;罗洁;孙明亮;陈奇良;曹镛;;白光聚合物及聚合物基白光器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3 曲胜春;陈小刚;王威;王占国;;无机/有机复合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孙明亮;王黎;杨伟;曹镛;;以聚芴为主链的高效橙红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张凯;陈钊;杨楚罗;秦金贵;曹镛;;新型主链含铱配合物的聚芴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王平;靳豪;沈志豪;范星河;邹德春;周其凤;;甲壳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与器件研究[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鹏;刑亚军;赵祖金;田文晶;吕萍;;含有给-受体基团芘衍生物的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8 刘志伟;卞祖强;关敏;龚泽亮;黄春辉;;基于含有三齿配位能力β-二酮的铽配合物及其电致发光性质研究[A];第五届全国稀土发光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彭景翠;瞿述;吴凤英;陈小华;;高分子聚合物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王小平;张雷;段新超;王丽军;王隆洋;雷通;吕承瑞;;Ce~(3+)注入掺杂金刚石薄膜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原子、原子核物理研讨会暨全国近代物理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作芹;基于芘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和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赵家民;有机微腔电致发光的物理与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3 徐征;有机无机复合电致发光和固态类阴极射线发光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2年
4 朱海娜;有机场致发光中界面及阱结构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任辉彩;红色有机荧光和磷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青;树枝状噻吩并吡嗪红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质[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颜飞;有机光电器件性能的改进及Exciplex发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8 刘随军;交叉结构共轭分子的合成、表征及光电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徐海阳;掺杂ZnO薄膜及ZnO基异质结发光器件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6年
10 刘坤;Zn_2SiO_4/Si发光薄膜与器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星;白色磷光敏化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黄小明;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晓蓉;有机绿色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4 马迪卓;咔唑类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刚;含氮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之光;聚芴衍生物蓝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特宁;有机发光二极管功能层和互掺过渡层研究[D];华侨大学;2002年
8 李元元;苯并呋喃三聚物发光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何丽玲;用于探测电致发光的单光子计数器的设计[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2年
10 王磊;含萘酰亚胺基团的螺双芴类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祖铁楠;我电致发光及显示技术有新突破[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晓荪;蓝宝石衬底氧化锌二极管室温电致发光技术通过验收[N];吉林日报;2006年
3 ;具有光伏效应和电致发光双重功能的器件[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邱登科;引进高端人才 共唱自主创新[N];民营经济报;2007年
5 王占国;加强信息功能材料和器件研究的建议[N];科技日报;2004年
6 柏林;我平板显示器件研究取得突破[N];中国化工报;2007年
7 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匡丽娟 田晓杰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知识产权工作部 徐步陆;背光模组光源专利格局形成 大陆企业处于劣势[N];中国电子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徐玢唐婷;李彦:用简单方式解决复杂问题[N];科技日报;2007年
9 秦晓怀;许并社和他的纳米技术[N];山西日报;2000年
10 黄光伟;LED:正被广泛应用[N];电脑商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