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道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动力学建模优化与仿真分析
【摘要】:随着国内外高速铁路技术的发展,国内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不断提高,既有线提速客车时速已超过200km/h,新建高速铁路列车车速已达到300km/h以上。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轮/轨间作用不断加剧,车辆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以及安全性能受到了严重威胁。如何在高速运行环境下有效抑制车体振动,减小蛇行运动幅值,提高乘客的乘坐舒适性能,增加安全裕量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
本文以减小车体横向振动、提高非线性临界速度和增加安全裕量为目的,从高速铁道车辆建模、悬挂系统优化、磁流变阻尼器建模与半主动控制角度,全面分析了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对高速运行状况下的车辆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为了找到最佳的悬挂匹配关系以同时保证铁道车辆的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首先采用ADAMS-Matlab联合设计的方法建立高速铁道车辆悬挂系统参数化模型,然后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悬挂系统进行优化,采用平均值筛选法和容差设计方法在多组Pareto解中找出最优悬挂参数,使优化后的悬挂系统在保证车辆具有良好运行平稳性的同时,显著提高模型的运动稳定性和曲线通过性能。
(2)在获得磁流变阻尼器力学试验数据的基础上,采用遗传算法和非线性无约束最优算法成功地对磁流变阻尼器Bouc-Wen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泛化性检验。针对力学模型模拟磁流变阻尼器逆向特性困难这一问题,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模拟磁流变阻尼器运行状态与所需电流强度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并采用遗传算法优化了逆向神经网络模型的权值和阈值。最后将磁流变阻尼器正向、逆向模型成功应用于1/4车半主动悬挂系统中,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3)针对半主动开-关控制易导致高频颤振的缺点,分别建立了天棚阻尼控制、加速度阻尼控制、RS(Rakheja-Sankar)控制和天棚-加速度混合控制的连续型半主动控制策略,并分别采用1/4车模型和整车模型对高速运行状况下的几种半主动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天棚阻尼控制在低频区控制效果好,加速度控制在中、高频区域控制效果好,而天棚阻尼-加速度混合控制兼备天棚阻尼控制和加速度控制的优势。与普通半主动控制相比,连续型控制能将阻尼器状态转换时的大幅“跳动”现象大大减少,使不同状态之间的切换更加平滑,有效缓解高频颤振现象。
(4)建立更加接近真实状况的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高速铁道车辆半主动悬挂系统,分析磁流变阻尼器及半主动控制策略对车辆系统的运行平稳性、运动稳定性和曲线通能力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连续型天棚加速度混合控制效果最好。
(5)通过对不同信号通道内时滞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进行仿真分析,发现只有速度通道,尤其是构架速度通道内的时滞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而其他信号通道内的时滞则影响很小。随着时滞的增大,动力学性能并非单调变化,而是呈波浪形变化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连续型半主动控制作用下的时滞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要远小于其他控制策略。图94幅,表20个,参考文献210篇。
|
|
|
|
1 |
潘剑;张进秋;刘义乐;;叶片式MRF减振器阻尼力矩模型的建立[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2 |
唐伟;涂欢;彭昕;;约束广义预测在机车车辆半主动悬挂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西铁科技;2010年03期 |
3 |
唐伟;涂欢;彭昕;;约束广义预测在列车横向半主动悬挂系统的应用[J];铁道运营技术;2011年02期 |
4 |
曹树平,易孟林;汽车悬架路面自适应半主动控制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4年04期 |
5 |
姜袁;苑宝军;王汉姣;;滑移隔震半主动控制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1期 |
6 |
徐华伟;马履中;谢俊;;多维减振平台控制系统的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02期 |
7 |
顾宏斌;刘晖;吴东苏;;现代起落架缓冲系统的发展[J];航空科学技术;2008年02期 |
8 |
韩西,李润方,钟厉;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动态优化方法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1998年05期 |
9 |
阎维明,谭平,周福霖;主动变刚度·阻尼体系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10 |
余淼,李锐,廖昌荣,陈伟民;基于磁流变减振器的汽车前悬架半主动控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5年06期 |
11 |
孙建民,田洪森;油气悬架自适应半主动控制仿真分析[J];起重运输机械;2005年03期 |
12 |
胡万华;;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车辆悬架半主动控制研究[J];矿山机械;2006年02期 |
13 |
刘晓燕;杨绍普;申永军;杜明辉;;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汽车悬架控制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7年05期 |
14 |
何玉敖,程抒星;基于H_∞控制理论的结构半主动控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0年06期 |
15 |
徐家云,胡泳,钟珞;结构控制新系统MDS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5期 |
16 |
姜袁,洪秀安,蒋昱州,张玉文;瞬态最优半主动控制在滑移隔震中的应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17 |
金宝宁,夏兆旺,马洪福;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磁流变阻尼器研究[J];科技资讯;2005年27期 |
18 |
杨飏;欧进萍;;压电变摩擦阻尼器减振结构的数值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5年06期 |
19 |
曹天义;刘红军;滕军;刘鹏;;利用电流变阻尼器的索振动控制实验研究[J];功能材料;2006年05期 |
20 |
刘晖;;高速开关阀在起落架半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