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摘要】:
密肋复合墙结构是一种新型节能建筑结构体系,课题组在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工程实践也表明,本结构体系有着很好的发展与应用前景。然而,前期工作主要针对中小开间的住宅、公寓等结构形式进行研究,就本结构是否适应于大开间的结构研究还未曾做过深入探讨。本文将课题组前期的基础隔震技术研究成果与密肋复合墙结构研究成果相结合,提出了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新体系。并对结构在一维及多维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和不同因素对结构隔震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有:
1.将密肋复合墙结构体系与基础隔震技术相结合,采用SAP2000分析软件建立模型,对比分析了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机理,验证了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在高烈度地震区应用的可行性。
2.研究了隔震大开间密肋复合墙结构在单向、双向以及三向地震输入时结构地震反应,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结构的科学计算分析提供依据。
3.通过对结构的动力分析,讨论了基础隔震系统及密肋复合墙结构设计参数的变化,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为合理选取隔震系统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
|
|
|
1 |
陈万祥,郭志昆,杨成忠;结构多维弹塑性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2 |
张明;杨琳;;万佛塔结构加速度时程分析[J];山西建筑;2006年13期 |
3 |
汪秀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地震反应时程分析[J];林业建设;2010年01期 |
4 |
周艳;宋君超;潘瑞松;;斜拉桥地震反应损伤分析[J];中外公路;2011年04期 |
5 |
尹邦信;钢筋混凝土框架层模型的楼层刚度[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6 |
尹邦信;粘弹性单元的刚度矩阵[J];西南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7 |
王理;结构时程分析计算中采用数字地震记录与模拟地震记录的对比分析[J];建筑结构;2001年11期 |
8 |
张文芳,赵跟收,贾保林,田雅琼,曹志强;盒式房屋层间摩擦隔震体系地震反应的时程分析[J];山西建筑;2002年04期 |
9 |
于新春,焦孟良;多层混凝土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J];山西建筑;2004年08期 |
10 |
徐磊,施卫星,袁勇;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1 |
江海波,廖蜀樵;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效果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年03期 |
12 |
王博,陈淮,徐伟,彭基辉;考虑槽身与槽内水体流固耦合的渡槽地震反应计算[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年03期 |
13 |
李刚,刘永;三维偏心结构的Pushover分析[J];计算力学学报;2005年05期 |
14 |
孟上九,袁晓铭,刘添华;晨报华源大厦不均匀震陷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
15 |
沈国庆;陈宏;王元清;石永久;;粘滞阻尼器对高层钢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16 |
孙卓;;粘滞阻尼器参数对悬索桥抗震性能影响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17 |
裴星洙;周晓松;;平面框架简化为鱼骨型振动模型的研究[J];建筑结构;2007年10期 |
18 |
韩军科;朱全军;杨风利;曹枚根;;基底隔震技术在高压电气设备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7年S2期 |
19 |
龙晓鸿;潘玲;李黎;;爆破地震波作用下框架结构与地基基础协同工作时程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
20 |
骆剑峰;蔡文庆;;框架结构静力与动力弹塑性抗震分析对比研究[J];山西建筑;200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