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光纤光栅复模理论和半导体激光器线阵光纤束耦合技术研究
【摘要】:
基于闪耀光纤布拉格光栅的折射率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对被测量环境的影响小的优势,还可以实现远程测量,具有实现分布式的多点传感网络的潜力,在环境监控、工业过程监控、化学、生物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闪耀光纤光栅的理论发展却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人们对闪耀光纤光栅的认知,限制了相关器件的实用化。大功率光纤激光源具有结构紧凑、散热好和输出光束质量高等优点,在国防、工业和医疗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其泵浦耦合是限制其输出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目前采用的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泵浦源的输出光束有着诸多不理想特性,因此对该泵浦源的输出光束进行准直、整形、聚焦最终完成光纤耦合输出对于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实现十分重要。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对闪耀光纤光栅复模理论、基于闪耀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器、半导体激光器线阵的光纤束耦合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有限差分的光纤全矢量复域解模算法。该算法采用了严格的界面边界条件和完全匹配层技术,在计算精度、收敛速度、自恰性等方面与传统算法相比有显著提高;可以准确高效地分析光纤的全矢量导模和泄漏模特性。该算法提供了一个开放波导模型,其中的连续辐射模可以由离散的复模(准泄漏模)近似,从而极大地简化辐射模耦合的分析。该开放波导模型是闪耀光纤光栅复模理论的基础。
2.首次提出并建立了完善的闪耀光纤光栅全矢量复模理论(包括光纤光栅全矢量复模匹配法和闪耀光纤光栅全矢量复耦合模理论)。该理论基于光纤全矢量复域解模算法提供的开放波导模型,统一了光纤光栅中离散导模和连续辐射模在模耦合问题上的处理方法,从而极大地简化辐射模耦合的分析。该理论可以全面地分析光纤光栅(含闪耀光纤光栅)中,光纤外包层折射率小于、等于、大于内包层折射率时,芯模到包层导模和辐射模复杂的耦合问题。
3.首次研究了模式损耗对光栅辅助表面等离子体(SPP)折射率传感器可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实现芯模与SPP模的有效耦合,光纤光栅的长度应小于或可比于SPP模的传输距离。同时给出了一般性的结论:在波导光栅中为了实现有效的模间耦合,光栅的长度受限于损耗最大模式的传输距离,光栅长度应小于或可比于该模式的传输距离。
4.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基于闪耀光纤布拉格光栅(TFBG)的折射率传感器的特性。着重分析了TFBG的偏振依赖特性并研究了其对TFBG折射率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减小TFBG偏振依赖效应对传感器性能影响的途径。提出了一种检测TFBG截止波长(正面临截止的包层导模谐振峰的谐振波长)的方法。利用TFBG的截止波长可以在0.1范围内实现灵敏度为500nm/u.r.i,分辨率为10-3,对纤芯中传导光偏振不敏感的折射率测量;通过检测包层导模谐振峰的谐振波长在0.001范围内可以实现分辨率为2.5×10-5的折射率测量。
5.对半导体激光器线阵(LDA)的光纤束耦合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制作了石英锥阵列并利用它对快轴准直的半导体激光器线阵输出光束进行耦合。给出了一种利用裸光纤作为探头扫描测量半导体激光器线阵输出光束强度分布的方法。研究了利用光刻技术在石英片上制作用于LDA光纤束耦合的V形槽阵列的工艺。该研究工作为制作结构简单、低成本的半导体激光器线阵光纤束耦合器件提供了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TN253;TN248.4
|
|
|
|
1 |
薄报学,曲轶,高欣,王玲,宋晓伟,高鼎三;高功率阵列半导体激光器的光纤耦合输出[J];光电子·激光;2001年05期 |
2 |
王春灿;张帆;刘楚;宁提纲;简水生;;半导体激光器线阵的棱镜组光束整形器和光纤耦合输出[J];光学技术;2008年05期 |
3 |
陈光辉;李毅刚;何耀基;刘丽英;徐雷;王文澄;;Photosensitivity and photoluminescence of Sn/Yb codoped silica optical fiber preform[J];Chinese Optics Letters;2009年04期 |
4 |
石鹏,李小莉,张贵芬,郭明秀,陆雨田;大功率激光二极管的微片棱镜堆光束整形和光纤耦合输出[J];光学学报;2000年11期 |
5 |
李强,王志敏,王智勇,房明星,左铁钏;大功率连续Nd:YAG激光器热透镜焦距测量[J];中国激光;2004年09期 |
6 |
高明伟,高春清,何晓燕,魏光辉;半导体激光器线阵光束扭转对称化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2005年05期 |
7 |
张帆;王春灿;耿蕊;宁提纲;简水生;;一种用于激光二极管阵列快慢轴同时准直的新型准直器[J];中国激光;2007年08期 |
|
|
|
|
|
1 |
张建萍;张新;;泵浦用二极管激光器的光束整形[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2 |
张建萍;张新;丛小杰;;用微阶梯镜法整形激光二极管阵列发射光束的光学模拟[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
|
|
|
|
|
1 |
高春清,魏光辉;像散光束的光束参数与光强二阶矩的关系[J];光学技术;2000年03期 |
2 |
石鹏,李小莉,张贵芬,郭明秀,陆雨田;大功率激光二极管的微片棱镜堆光束整形和光纤耦合输出[J];光学学报;2000年11期 |
3 |
李平,王青圃,张行愚,赵圣之,王玉荣,王继扬,黄伯标,张少军,刘训民,何京良,吕兴强;激光二极管抽运的Nd∶YVO_4 GaAs被动调Q激光器研究[J];光学学报;2002年03期 |
4 |
张行愚,赵圣之,王青圃,张其第,B.Ozygus,H.Weber;激光二极管抽运的激光器热透镜效应的研究[J];中国激光;2000年09期 |
5 |
郑加安,赵圣之,王青圃,张行愚,陈磊;稳腔固体激光器运转时热透镜焦距的测量[J];中国激光;2001年08期 |
6 |
郭蕊香,李凤琴,谢常德,彭堃墀;一种间接测量全固化激光器热焦距的方法[J];中国激光;2001年08期 |
7 |
王海波,马艳,翟泽辉,郜江瑞,彭堃墀;LD端面抽运1.5W单频稳频绿光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2年02期 |
8 |
吴平,庄建,吕百达;一种产生平顶光束的新方法:厄米-高斯光束的合成[J];中国激光;2004年01期 |
9 |
周崇喜,刘银辉,谢伟民,杜春雷;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光束光纤耦合研究[J];中国激光;2004年11期 |
10 |
张帆;王春灿;童治;宁提纲;简水生;;一种新型有效的侧面抽运耦合技术[J];中国激光;2006年11期 |
|
|
|
|
|
1 |
瞿荣辉,赵浩,陈刚,陈高庭,张位在,方祖捷;基于光纤光栅的光子器件及其在波分复用系统中的应用[J];光子学报;1999年06期 |
2 |
;光纤光栅前景光明[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95年02期 |
3 |
舒学文,黄德修;光纤光栅研究的最新进展[J];激光与红外;1997年02期 |
4 |
李智红,盛秋琴,董孝义;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原理与应用[J];光通信技术;1998年02期 |
5 |
张劲松,陈根祥,黄力群,赵玉成,魏道平,简水生;光纤光栅在光通信中的应用[J];光通信研究;1998年03期 |
6 |
丁浩,赵浩,张位在,陈高庭,方祖捷,李沈平,陈锦泰;内置光纤光栅的主动锁模光纤环形激光器输出光脉冲波长的电切换[J];中国激光;1998年05期 |
7 |
孔梅,石邦任;光纤光栅温度与轴向应变响应机制分析[J];光子学报;2001年02期 |
8 |
刘宁,廖常俊,刘颂豪,徐文成,郭旗,秦子雄;光纤光栅耦合附加腔被动锁模激光器特性的分析[J];中国激光;2001年05期 |
9 |
谢芳,张书练,李岩,张爱华,李相培;温度补偿的光纤光栅应力传感系统的研究[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
10 |
蔡海文,瞿荣辉,陈高庭,方祖捷;光纤光栅带内色散特性的离散时域分析[J];光学学报;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