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SM3的活性污泥模型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自从1987 年国际水协会(IWA)推出活性污泥模型ASM1 以来,国际上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活性污泥模型的应用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活性污泥模型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活性污泥模型已成为当今污水厂设计和操作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活性污泥模型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污水处理工艺的开发、辅助设计以及污水处理的运行管理。相比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在活性污泥模型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很滞后。
鉴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为了促进活性污泥模型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本课题以活性污泥3 号模型为基础平台,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利用VB6.0 自行开发了相对完备的计算机应用程序。通过对实际污水厂运行数据的模拟证明,可以通过数学模型模拟来反映参数值和运行方式的改变对废水处理系统性能的影响。在对水质变化和各处理构筑物运行条件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后,可以制定出污水处理厂的优化运行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出水水质,降低能耗等具有现实意义的改进。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和应用现状、ASM 系列模型的机理研究、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值计算方法、基于活性污泥模型ASM3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开发、数学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研究。
本论文通过对活性污泥模型的研究和对污水厂实测数据的模拟,验证了模型应用程序的正确性与可靠性,讨论了模型参数的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了适合我国污水处理现状的模型参数的取值,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
|
|
|
1 |
杨正丹,孙培德;活性污泥模型研究及其应用新进展[J];环境科学动态;2004年03期 |
2 |
唐敏康,赵根成;活性污泥模型及其工艺软件的研究进展[J];能源环境保护;2004年04期 |
3 |
赵耘挚,刘振鸿;活性污泥模型的发展及在SBR工艺中的应用[J];工业水处理;2002年09期 |
4 |
杨海真,赵金保;活性污泥综合模型中二沉池模型的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S2期 |
5 |
黄媛媛;;活性污泥合成聚羟基脂肪酸脂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06期 |
6 |
杨青,甘树应,陈季华;活性污泥法模型的发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
7 |
曹海彬,张代钧,卢培利;活性污泥模型进水COD组分的测定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8 |
刘吉明;杨云龙;;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模拟[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7年04期 |
9 |
宋健健;;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模型及GPS-X软件应用[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1年01期 |
10 |
揭大林;操家顺;花月;孙大伟;;WEST仿真软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3期 |
11 |
李卫忠;靳晓瑜;牛录波;;活性污泥模型基本参数及其校核[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
12 |
沈燕蓉;;A/O生物池曝气优化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8年04期 |
13 |
魏阿姝;王金龙;;ASM_3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调整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2009年01期 |
14 |
王小玲;贺电;王华;;活性污泥模型在我国污水厂的应用[J];人民黄河;2010年02期 |
15 |
徐丽婕,王志强,施汉昌;污水处理厂全程模型化的软件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2004年05期 |
16 |
徐丽婕;朱五星;邱勇;施汉昌;;开放式呼吸速率法用于ASM2D参数测量[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7期 |
17 |
沈燕蓉;;A/O生物池曝气优化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8年02期 |
18 |
于薇;;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研究应用进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9年02期 |
19 |
方荣兆;范岳峰;甘一萍;王佳伟;常江;;活性污泥数学模型求解过程的应用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7期 |
20 |
周雪飞,顾国维,刘建勇,郭亚萍;城市污水厂生物处理工艺运行效果的数学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