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内对流换热场协同强化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许多技术被用来提高对流换热,然而即使是对于简单的单相对流换热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来揭示强化换热的本质。1998 年,我国学者过增元及其合作者通过分析边界层中的换热机制,提出了一个关于提高对流换热率的崭新理论,即场协同理论。此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传热率和速度矢量与温度梯度的点积值的对应关系。
本论文根据场协同理论发展了二维和三维强化通道,并对周期性充分发展区域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对于二维通道层流和紊流都做了计算分析,而三维通道只对层流工况做了计算。所研究通道内的场协同度通过在通道内设置折流翅片来实现。翅片倾斜角度从0°到23.2°,无量纲通道高度从1.167 到2.833。通过对不同雷诺数下换热的数值计算,分析了翅片倾角及无量纲通道高度对换热的影响,并讨论了其流场和温度场。结果表明:雷诺数、翅片倾角和通道高度都是强化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合理评价所研究通道的强化效果,采用相同泵功的评价方法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对于三维通道还特别讨论了翅片材料对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铜质翅片的强化换热效果明显优于钢质翅片。另外,分析了热力特性与速度矢量和温度梯度点积值的积分之间的一致性,这证明了场协同理论的正确性。
|
|
|
|
1 |
李凌,杨茉,余敏,卢玫;矩形槽通道内周期性充分发展换热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
2 |
夏晖;张肖宁;;排水性沥青路面的透风散热性能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年21期 |
3 |
卢小平;俞树荣;;对流换热场协同的散度效应[J];化工学报;2011年09期 |
4 |
温龙;锅炉中对流换热的放热系数计算[J];锅炉技术;1978年03期 |
5 |
陈维汉,钱壬章;基本对流换热过程的熵产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1期 |
6 |
陈维汉,钱壬章;对流换热过程的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7 |
严益群,钟理;热泵工质在管内对流换热能量与损探讨[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3年01期 |
8 |
刘树华;;抽气装置减小散热损失的方法[J];中北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
9 |
李福刚;跟踪式热平衡温度测量[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0 |
赵建伟,刁彦华,肖洪海,徐志明,王建国,杨善让;管内对流换热过程的分析[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11 |
张衍国,王补宣,彭晓峰,郭亮;高水分烟气的热物理性质[J];燃烧科学与技术;1999年04期 |
12 |
王靖,李庆刚,王锡华;多功能“对流换热试验台”研究设计[J];四川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13 |
张贤安;双金属轧片式翅片管管外对流换热准则关系式研究[J];流体机械;2004年07期 |
14 |
谢公南;王秋旺;罗来勤;;周期性波纹通道内换热与流动的数值研究[J];计算物理;2006年01期 |
15 |
蒋洁;郝英立;施明恒;;矩形微通道中流体流动阻力和换热特性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
16 |
雷勇;;翅片管束传热及阻力特性的三维数值模拟[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17 |
张丽娜;王珂;董其伍;;微细管内超临界二氧化碳冷却换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
18 |
唐慧敏;吴慧英;吴信宇;;锯齿形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实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6期 |
19 |
唐景春;马骋骋;宿向超;王学会;倪宜华;;空调空气冷却器间断型翅片和平翅片的传热效果对比[J];能源技术;2010年05期 |
20 |
徐志明;张艾萍;杨洋;贺香英;;污垢对圆管内对流换热场协同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