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因素与不确定性分析
【摘要】:
本文利用欧洲强震数据库、美国强震数据库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上万条地震记录,并根据研究内容不同,按照震级、震中距、场地类别或者震源机制进行了分组,在分组记录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地震动若干特性进行了比较详细的统计分析。除此之外,本文还研究了场地类别、传播途径和震源机制等因素对地震动若干特性的影响,着重分析对比了同样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下记录到的地面运动的差异和不确定性影响,初步分析了可能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原因。
本文在欧洲强震记录数据库中挑选出163组强震记录,分析了地震动强度包络函数的统计特性,着重讨论了地震动正负向包络线是否具有对称性以及三分量包络线的异同。结果表明,平均包线基本上都可以用单峰点的曲线来表示,但是正负向包络线一般都不具有对称性,其光滑程度也不尽相同。从三分量包络线的比较中可以看到,竖向分量的平均包络线的峰值最早出现,攀升速度也较快;与竖向分量包络线相比,水平分量的平均包络线显得更宽平一些。
论文以美国西部、日本神户、土耳其、墨西哥、台湾集集地震等基岩场地上的156组强震记录为基础,应用强震记录的穿零率来反映频率特性随时间变化的非平稳特性,并与采用峰点法考虑涟波效应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穿零率方法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频率特性的非平稳性的。考虑到地震动主频(卓越频率)对结构反应具有控制作用,文章对强震记录主频的时变特性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与穿零率比较,主频随时间的的波动变化显得更大一些。
论文还针对921台湾集集地震中不同震中距和不同类别场地上的地震记录,研究了场地类别对地震动持时、PGA、包络线、反应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动水平分量的持时随着场地依次变软而增大;断层方向对PGA衰减特征有一定影响;不同震中距离和场地条件下加速度时间历程的包线基本上都是单峰点的时间函数;地震动加速度水平分量包络线与竖向分量包络线有明显的不同;在震中距相同的条件下,场地愈软弱,在短周期段的谱比值EW/NS愈接近1。一般来讲场地愈软,在短周期(0.1秒)段的V/H谱比值有变大的趋势,而在长周期(特征周期)段则是变小的趋势;而且相对来说V/EW谱比值随场地变软而减小的趋势更明显一些。
文中将欧洲及其周围地区的强震记录按照震源机制分组,详细的分析了不同震源机制对地震动近断层频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震源机制对地震动频谱特性的影响较为显著。逆断层地震动的卓越频率略大于具有其它类震源机制的地震动的卓越频率。不同震源机制的地震动相位差谱均值以及均方差随震中距不同有显著的差别。在反应谱的短周期段,走滑断层地震动反应谱比值最大;在长周期段,斜断层地震动反应谱比值最大;正断层地震动反应谱的比值在整个工程师感兴趣的频段内的变化相对来说都比较平缓。
|
|
|
|
1 |
董娣;桑向国;刘锐;李风军;;震源机制对近场地震动反应谱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2008年01期 |
2 |
童广才,刘康和;场地卓越周期的确定[J];电力勘测;2000年02期 |
3 |
陈颙;用震源机制一致性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新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2期 |
4 |
吴荣辉,梁尚鸿,赵里,赵燕来;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1989年02期 |
5 |
王凯,高莉萍,姚振兴,张受生;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
6 |
王绍晋,于利民,李钦祖;利用、振幅比资料测定澜沧—耿马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1年03期 |
7 |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
8 |
李大华,左惠强;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峰值的转换[J];地震学报;1991年01期 |
9 |
姚殿义;杜迎春;刘素英;;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3期 |
10 |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
11 |
赵明,陈运泰,巩守文,王庆良;用水准测量资料反演1990年青海共和地震的震源机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92年04期 |
12 |
马文涛;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
13 |
杨清源,陈献程,胡毓良;诱发地震中的非双力偶震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4年01期 |
14 |
刘瑞丰,李鸿吉,陈培善,党京平;大同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5年02期 |
15 |
刁桂苓,王绍晋,龙晓帆,于利民,李钦祖;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
16 |
王绍晋,龙晓帆,罗淑进;丽江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发震应力场和破裂特征[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
17 |
马淑田,姚振兴,纪晨;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_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
18 |
刁桂苓!中国石家庄050021,张四昌!中国石家庄05002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高景春!中国石家庄050021,王俊国!中国天津300201;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
19 |
李春来,王培德;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
20 |
俞言祥,胡聿贤,潘华;地震震源机制对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1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