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GPS研究大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

刘程艳  
【摘要】: 在人类面对的众多自然灾害中,地震的破坏力和给人类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均位居榜首。由于地震的复杂性,目前,实现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测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使之成为世界性的科学难题。地震前兆研究是实现地震预测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几年,研究电离层震前异常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地震前兆研究方法,对其异常规律和机理的研究可能会对实现地震三要素的准确预报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了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9年间全球7级以上地震,以及中国内陆、台湾、印尼、日本、美洲西北海岸沿线5个地区6级以上地震,共计405个。采用IGS网站提供的全球电离层垂直全电子浓度,从整体到局部分析了这些地震震中上空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在地震前、后的变化情况,分别对原始资料和排除磁暴干扰后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对地震资料按震中位置纬度的高低、震源深度等因素进行了不同的分类统计,比较了几种因素对异常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全球7级以上地震的整体研究发现,震前电离层全电子浓度有异常减小的趋势,排除了震前电子浓度异常增加的可能性;进而通过分析中国内陆、台湾、印尼等5个地区6级以上地震震前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情况,发现局部地区的异常趋势、异常发生的时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趋势基本吻合,通过按地震资料不同分类进行的异常统计发现,震中纬度高低和震源深度对震前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有一定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蔡军涛;赵国泽;詹艳;汤吉;陈小斌;;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2 熊晶;吴云;祝芙英;林剑;周义炎;杨剑;;汶川地震前电离层NmF2异常扰动[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6期
3 蔡军涛;陈小斌;赵国泽;詹艳;汤吉;;地震前兆:电离层F_2层异常[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3期
4 安张辉;元丽华;杜学彬;谭大诚;陈军营;;利用DEMETER卫星数据研究武都—文县5.0级地震[J];高原地震;2010年02期
5 王利;;日本地震预知连络会召开第50次例会确认色丹地震前兆[J];国际地震动态;1981年01期
6 朱传镇;地震预报研究与地震前兆[J];地震研究;1984年05期
7 李起彤,南金生,陈晓明,徐壑;新沂地裂缝及其地震前兆意义[J];地震;1988年06期
8 秦嘉政;云南地区尾波衰减及其与地震前兆的关系[J];地震研究;1988年04期
9 罗久里;韩渭宾;刘冬燕;彭涛;;地震前兆的动力学特征——是否存在着地震前兆吸引子?[J];大自然探索;1989年03期
10 张国民;关于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J];地震;1993年02期
11 张绍治,姜慧兰,范桂英;1991年11月5日江苏射阳M_s4.7级地震的预测及前兆[J];华南地震;1993年02期
12 许晏平;;日通过检测高频电荷变化捕捉地震前兆[J];国际地震动态;1993年07期
13 杜品仁!中国北京100029,蒋和荣!中国北京100080,郭兼善!中国北京100080;电离层异常能否作为地震前兆的研究[J];地震;1998年02期
14 Pascal Bernard;4 地震前兆与地壳“瞬变”[J];国际地震动态;1999年06期
15 周振安;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常见故障分析处理[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4年05期
16 吴忠良,王林瑛;可能的地震前兆的一个统计性质及其与地震类型的关系[J];地震学报;2004年S1期
17 郑永通;;对当前地震预报现状的思考[J];山西地震;2007年04期
18 ;“地震鲇”的传说[J];社区;2008年11期
19 王秀文;《地震前兆和预报方法的系统研究》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J];地震;1989年01期
20 冯德益;;对我国地震预报战略思想的几点看法[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德;;兴海7.0级地震前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2 杨军;田韬;卢永;;用于地震前兆探测的岩石声发射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肇诚;;两类地震前兆[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4 徐岩冰;王焕玉;王辉;孟祥承;马宇倩;卢红;张吉龙;石峰;王平;李新乔;赵小芸;;位置灵敏空间带电粒子探测器系统的研制[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绍绪;;地震前兆形变场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杨玉荣;;流体地震前兆灵敏性分析[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7 张永仙;张国民;石耀霖;;地温地震前兆的物理机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8 周硕愚;张荣富;;地震前兆普适特性的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9 付子忠;;中国数字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的设计、研制和集成联调[A];“十五”重要地质科技成果暨重大找矿成果交流会材料二——“十五”地质行业获奖成果资料汇编[C];2006年
10 祝芙英;吴云;林剑;周义炎;熊晶;杨剑;;汶川地震前TEC的异常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尚社平;磁暴期间全球电离层扰动形态分析和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0年
2 刘耀炜;动力加载作用与地下水物理动态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朱正平;电离层垂直探测中的观测模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4 徐彤;中低纬电离层模型及其异常现象相关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余怀忠;地震前兆物理模型与地震预测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6 袁运斌;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7 王霄;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变化和扰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8 李正;电离层暴及“行星际扰动—磁暴—电离层暴”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9 姚丽;地震活动和太阳风扰动的电离层响应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艳;基于GPS研究大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全电子浓度异常[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2 马新欣;利用GPS数据研究地震与电离层TEC异常[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3 任敏;数字化地震前兆仪器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4 石伟;基于Oracle高级队列的地震前兆数据传输的研究与实现[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5年
5 江岳;三轴压力下水与砂岩、灰岩反应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8年
6 曹宇;地震预报会商前兆平台建设[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尼鲁帕尔·买买吐孙;PI算法提取DEMETER卫星地震电离层扰动异常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2年
8 占亮;东亚—澳大利亚扇区电离层扰动特征的初步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9 何玉晶;GPS电离层延迟改正及其扰动监测的分析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闫伟;地壳运动变形的非线性与地震[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能否利用电离层扰动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8年
2 ;州地震局提示 近期我州境内无任何地震前兆[N];祁连山报;2010年
3 李学梅;科学家发现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前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贾冰;极端天气中能否发现地震前兆?[N];科技日报;2011年
5 记者史雪红;观测地震前兆州直设百个宏观观测点[N];伊犁日报(汉);2011年
6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高琳;天气异常是否为地震前兆[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刘琳蕤 徐旭忠;重庆:江心冒黑水,非企业致污非地震前兆[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通讯员 高梅钦 蔡荣峰;沙雅开建地震前兆遥测台网[N];阿克苏日报;2008年
9 记者 车莉;我市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年内建成[N];长江日报;2010年
10 李涛涛;湘乡市地震前兆台省评获奖[N];湘潭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