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机床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并联机床是90 年代中期问世的新型数控加工设备,同传统结构形式的数控机床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但是由于并联机床的出现才不过几年的时间,还有许多理论和技术问题有待攻克。本文紧密围绕并联机床的设计,对并联机床的相关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于少自由度机构有着与6 自由度Stewart 机构不同的运动学性质,需要首先确定其运动特性。本文首先采用螺旋和反螺旋理论分析了3-PSS 并联机构的运动特性,得出其动平台受到三个线性无关反螺旋力偶的约束,限制了其三个转动自由度,只能具有三个平动自由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位置方程,将3-PSS 并联机构简化为一简单的等效机构,从而得到其位置正解的解析解。
对于6-SPS 位置正解,本文基于路径跟踪原理,提出了预估-校正法。采用该方法针对一组杆长,通过选择不同初值,可找出3-6 式Stewart 并联机构的所有16 组位置正解。本文还将并联机构的每一正解定义为一个构型,机构只能在一构型空间中运动。
对于奇异性,本文提出并联机构产生奇异的原因为位置存在多解性,奇异应分布在不同构型空间交界上的新观点。为此,在位置正解的基础上,验证了所有中外已发现的著名Stewart 平台机构奇异,结果均是不同构型空间的交界。随后分析了Stewart 的奇异曲面,并给出了其姿态奇异曲面的分布特征。通过对6-PSS 并联机构的奇异进行分析,得出奇异复杂性与位置正、反解复杂性是一致的结论。最后还分析了结构参数对奇异性的影响关系。
并联机构的设计需要满足多项性能指标要求:如工作空间,灵活度等。本文采用快速极坐标搜索法确定6-PSS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边界,并总结了工作空间边界的特征。并联机构的灵活度是反映并联机构速度和承载力的综合传动性能,也是并联机床结构参数设计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可以用雅可比矩阵条件数来衡量。本文分析了6-PSS 并联机
|
|
|
|
1 |
崔凤奎,吴孜越,冯民生;基于MATLAB语言的并联机床位置解的分析[J];矿山机械;2005年02期 |
2 |
范守文
,徐礼钜;一种新型并联机床的灵巧性分析[J];机械传动;2002年03期 |
3 |
王辉,黄田,倪雁冰,梅江平;并联机床手轮功能的实现[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S1期 |
4 |
梅江平,倪雁冰,王辉,王洋,孔德庆;并联机床数控平台建造[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年01期 |
5 |
乌尼尔;基于运动分析平台的并联机床加工运动仿真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2期 |
6 |
王进戈,王黎明,徐礼钜;基于Groebner基法的三自由度并联机床的位置正解与可操作性分析的符号解[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5期 |
7 |
汪劲松,黄田;并联机床——机床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机械工程;1999年10期 |
8 |
王洋,倪雁冰,黄田,张大卫;三平动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J];机械设计;2001年09期 |
9 |
石勇,王知行,刘文涛,卓桂荣;并联机床工件位姿测量[J];机械设计;2003年07期 |
10 |
石宏,罗继曼,蔡光起,史家顺;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5年05期 |
11 |
冯宝奇;;LINKS 700 R并联机床在制造领域的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09年04期 |
12 |
金振林,高峰;新型6-SPS并联机床局部承载能力分析[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0年04期 |
13 |
顾锋,汪通悦,康志军,刘远伟;并联机床的研究与技术进展[J];机床与液压;2002年06期 |
14 |
卓桂荣,王知行,刘文涛;并联机床数控系统软件开发[J];中国机械工程;2002年12期 |
15 |
张顺心,范顺成,肖汾阳,许晓云,张建军;并联机床主运动机构工作空间分析[J];机械设计;2003年03期 |
16 |
王希民,胡明,蔡光起;3-PTT型水平滑块式三杆并联机床运动学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3年03期 |
17 |
冯民生,崔凤奎;并联机床——新一代数控机床[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5年02期 |
18 |
钟诗胜,杨晓钧,王知行;七轴并联机床加工汽轮机叶片技术及其工作空间干涉检查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6期 |
19 |
汪劲松,黄田,杨向东,段广洪,叶佩青;6-THS型并联机床结构参数设计理论与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8期 |
20 |
关浩,胡萍,于云满;21世纪新兴机床——虚拟轴并联机床[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