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混合培养厌氧发酵产氢工艺的研究
【摘要】:H_2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可再生的清洁的新能源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比起传统的化学方法制氢,利用微生物转化生物质产氢的生物制氢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制氢路线。
本论文通过对活性污泥中功能菌种的筛选和鉴定获得了多株高效分泌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并利用16S rDNA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具有产氢特性的A1、B1菌进行测序分析,确定了A1和B1菌分别归属于Bacillus sp.和Brevundimonas sp.。目前的文献中还未有利用Brevundimonas sp.产氢的报道。
将这两种细菌混合培养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产氢复合微生物菌剂。进一步研究了这两种细菌利用不同碳水化合物为底物的产氢潜力,评价了金属离子添加和底物预处理对产氢效果的影响,并将该复合微生物菌剂应用于非粮作物木薯及工业含糖废水的产氢过程中,考察了不同因素对产氢的影响,分别用一级反应动力学和Gompertz方程对底物消耗和氢气生成进行拟合。
结果表明,A1、B1菌组成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底物利用范围很广,可以直接利用未水解的淀粉进行产氢,并且混合培养比单独纯培养的产氢效果要好,其产氢得率可达1.04mol H_2/mol glucose,为纯培养产氢得率的2倍。Fe~(2+)和L-半胱氨酸的添加可以大幅提高产氢量,产氢得率分别是1.94mol H_2/mol glucose和1.53mol H_2/mol glucose。底物预处理可以加速产氢过程,缩短发酵时间。在最适条件下木薯粉的最大产氢量为1.72molH_2/mol glucose。利用工业含糖废水的产氢能力可达3.2mol H_2/molglucose。该复合微生物的底物消耗属于一级反应动力学,其相关系数为0.8672。用Gompertz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合氢气和VFAs的生成,相关系数在0.96-0.98之间。
|
|
|
|
1 |
蔡木林,刘俊新;利用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中有机质发酵产氢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06期 |
2 |
许继飞;任南琪;邱颉;苏东霞;;木糖发酵产氢菌的筛选及其生长产氢特性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4期 |
3 |
李白昆,吕炳南,任南琪;厌氧活性污泥与几株产氢细菌的产氢能力及协同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4期 |
4 |
蒲贵兵;孙可伟;;厌氧发酵产氢的关键生态因子强化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5 |
焦刚珍;李明;赵由才;;不同来源污泥接种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氢效果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2期 |
6 |
肖本益,刘俊新;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发酵产氢[J];上海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
7 |
王继华,赵爱萍;生物制氢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8 |
魏素珍;刘俊新;;碱处理污泥发酵产氢生物相特征[J];环境科学;2010年10期 |
9 |
李明;赵由才;徐迪民;;矿化垃圾与碱性添加剂对餐厨垃圾发酵产氢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3期 |
10 |
万伟;王建龙;;Mg~(2+)浓度对混合细菌发酵产氢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
11 |
肖本益;刘俊新;;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热处理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J];过程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12 |
万伟;王建龙;;Mg~(2+)浓度对混合细菌发酵产氢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12期 |
13 |
郑先君,陈志军,魏丽芳,危俊婷,谢冰;不同底物种类对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J];河南化工;2005年07期 |
14 |
尹爱国;林汉森;;生物制氢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2期 |
15 |
沈李东;俞津津;姬玉欣;金仁村;;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Ⅰ接种物和基质[J];科技通报;2011年01期 |
16 |
崔有贵,李永峰,任南琪,李建政,张蕊,李鹏;甜菜废蜜生物制氢细菌的诱变育种[J];中国甜菜糖业;2004年03期 |
17 |
蔡木林,刘俊新;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18 |
曹东福;黄兵;张续春;;利用有机质发酵产氢的影响因素与应用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
19 |
刘雪梅;任南琪;宋福南;;微生物发酵生物制氢研究进展[J];太阳能学报;2008年05期 |
20 |
马欢;刘伟伟;刘士清;;不同阴离子在生物质发酵产氢中的作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