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M-41中混合势模型及简单流体吸附的巨正则Monte Carlo模拟及密度泛函计算
【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MCM-41中混合势模型及简单流体吸附的巨正则Monte Carlo模拟,以及MCM-41中吸附现象的混合势模型密度泛函研究。
多孔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在材料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用于吸附,分离,催化等领域。被限制在微孔中的流体,随着限定空间尺寸的变小,孔壁对流体的作用不可忽略,其与流体间的作用相互竞争,从而使微孔中的流体表现出一系列不同于体相流体的物理性质。因此,研究多孔材料的表征方法及其吸附行为具有重要的科学与应用价值。本文主要选择在化学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分子筛MCM-41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条件下对内部流体的限制作用,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吸附现象。
MCM-41具有规则的圆柱状孔结构,在利用分子模拟及密度泛函研究其吸附性质时需要圆柱孔的墙势模型。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若只采用均匀势模型而不考虑MCM-41表面的非均匀性,则无法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了一个混合势模型来考虑MCM-41表面的非均匀性,即采用本组提出的完全解析的势函数描述孔壁中氧原子对MCM-41中流体分子的作用,而采用Tjatjopoulos等提出的势函数来近似表征MCM-41表面硅醇基团和一些未知因素对流体分子的作用。
为了验证这一模型,我们首先利用GCMC方法研究了MCM-41中N2在77 K下的吸附,并将计算的结果与实验值及Maddox等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照。Maddox等将MCM-41的孔墙沿圆周方向均匀分成八部分,每部分中墙壁原子与流体分子的相互作用参数不同以考虑MCM-41表面的非均匀性,用GCMC方法研究了MCM-41中N2在77
WP=5
K下的吸附,可以同时较好地拟和高压和低压实验数据。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接近,均与实验结果吻合很好。但本工作的势模型所采用的参数少,且计算量明显小于Maddox等的工作。利用本工作提出的混合势模型,我们用GCMC方法进而预测了甲烷和乙烷在MCM-41孔中的等温吸附行为。计算结果亦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研究表明本工作提出的混合势模型可以很好地表征MCM-41与孔中流体的相互作用,较好地预测简单流体在MCM-41中吸附行为。其将材料表面非均匀性与壁内粒子对流体的作用分开考虑的想法是可取的,能更好地表征多孔材料的结构。
本文进一步将提出的混合势模型扩展应用于密度泛函的研究中,考察混合势模型在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MCM-41中流体吸附性质的可行性。本工作首先比较了采用混合势模型、本组提出的完全解析的势能函数及Tjatjopoulos 的势函数在同样条件下氮气的计算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混合势模型吸收了两个势模型的优点,较单独使用两个势模型能在整个压力范围内更好地拟合吸附等温线实验数据,具有一定的改进。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毛细凝聚压力与孔径之间的关系对势模型非常敏感。为了进一步检验本工作提出的混合势模型的优越性,本文采用混合势模型做出了孔径D-毛细凝聚压力Pc图,同时给出了Maddox等确定的毛细凝聚压力与孔径之间关系的数据作为比较对象,研究表明两种方法结果接近。利用本工作提出的混合势模型,我们用DFT方法亦预测了甲烷、乙烷在MCM-41孔中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混合势模型可以提高密度泛函方法用于描述气体在MCM-41中吸附等行为的精度,更大限度地发挥密度泛函方法的优点。
|
|
|
|
1 |
张现仁,汪文川;用实验吸附等温线和计算机分子模拟表征中孔分子筛MCM-41[J];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
2 |
马骞,侯经国,吕卫华,杜新贞,毛学峰,高锦章;β-环糊精修饰MCM-41复合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J];无机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
3 |
李晓芬,何静,段雪,马润宇,朱月香;青霉素酰化酶在介孔分子筛MCM-41上的固定化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2期 |
4 |
银董红,秦亮生,刘建福,尹笃林;微波固相法制备ZnCl_2/MCM-41催化剂及其催化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09期 |
5 |
汤德平,汪尚兵,李湘祁,曾国坪,林辉;不同碱介质对合成硅基MCM-41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04年06期 |
6 |
郑均林,翟尚儒,杨东江,张晔,吴东,孙予罕;MSU-S_(MFI)和MCM-41的催化裂化及烷基化活性比较[J];物理化学学报;2005年03期 |
7 |
张迈生,姚云峰,杨燕生;XRD粉末衍射法研究全微波合成的MCM-41介孔分子筛[J];无机化学学报;2000年01期 |
8 |
周仁贤,周健民,郑小明;MCM-41载钯配合物催化性能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9 |
申宝剑,任申勇,郭巧霞;茂锆金属配合物在介孔分子筛MCM-41上的接枝研究[J];分子催化;2004年02期 |
10 |
吴文;许俊强;全学军;;介孔MCM-41分子筛水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J];四川化工;2008年03期 |
11 |
刘丰祎,符连社,林君,张洪杰,王淑彬,徐庆红,丁红,邹永纯;新型无机-有机杂化中孔发光材料(phen)_2Eu/MCM-41的合成与表征[J];应用化学;2001年05期 |
12 |
韩朝辉,潘大海,马静红,李瑞丰;表面活性剂性能对MCM-41中孔分子筛稳定性的影响[J];日用化学工业;2003年06期 |
13 |
王黎,刘振新,孙桂大,郑龙熙;生物催化中固载酶的高效载体MCM-41的低温合成与表征[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4 |
孙渝,乐英红,李惠云,高滋;MCM-41负载钨磷杂多酸催化剂的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1999年07期 |
15 |
雷霆,华伟明,唐颐,乐英红,高滋;MCM-41负载SO_4~(2-)/ZrO_2超强酸的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年08期 |
16 |
宋春敏,阎子峰,王槐平,Max G.Q.Lu;介孔材料MCM-41的合成与性能表征[J];燃料化学学报;2001年S1期 |
17 |
何静,段雪;结晶硅酸盐/硅铝酸盐介孔材料MCM-41的结构特征与应用性能[J];化学通报;2001年10期 |
18 |
赵瑞芬;秦海莉;郑红娜;刘俊芳;;合成条件对Ce-MCM-41分子筛制备的影响[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24期 |
19 |
崔子祥;薛永强;杜锡光;李萍;;Cu-酞菁配合物在MCM-41中的装载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20 |
梅明华,楼辉;中孔分子筛MCM-41的合成与表征[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