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苯乙烯基炭微球的制备研究
【摘要】:
自1990年Sony公司实现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其优越的性能受到各国研究工作者和企业的普遍重视。尽管人们广泛研究与开发别的替代产品,但炭电极材料以其高度的结构稳定性和良好的循环性能仍成为目前唯一实现商业化应用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球形炭材料(也称炭微球)具有规则的形貌、光滑的表面、可控制的晶体结构和高的堆积密度,是一类极具优势和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其研究开发日益受到重视。
针对目前以煤或石油芳烃重油为原料制备球形炭存在工艺路线复杂、球形度难以控制、颗粒大小不匀、成本高等不足,本论文立足于聚合物基可石墨化炭球的制备、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研究。选用容易由分散聚合法合成得到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原料,其经过交联和高温处理后,可获得高度石墨化的碳材料。聚苯乙烯基炭微球制备的关键是提高其热稳定性和保持其在高温热处理中的球形形态。这里采用两种方法将聚苯乙烯微球交联成热固性的树脂:一是三氯化铝催化交联;二是与二乙烯基苯共聚后氧化交联。交联后的聚苯乙烯树脂经炭化、石墨化处理获得适宜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炭球。此外,研究并提出两种交联方式的反应机理;并测试聚苯乙烯基炭微球的电化学性能,获得比容量和炭结构间的关系,为新型球形炭材料的制备和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通过分散聚合法合成得到聚苯乙烯微球;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四氯化碳为交联剂对微球进行交联处理,得到热固性聚苯乙烯树脂;经炭化处理后获得粒径在3μm左右的中空和实心的两种炭微球。同时,经过交联处理,聚苯乙烯微球的炭化收率大大提高,由大约1%提高到30%。用XRD和IR对样品在改性处理前后结构和官能团的变化进行研究,提出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四氯化碳为交联剂对聚苯乙烯改性的反应机理。在三氯化铝存在下,四氯化碳和聚苯乙烯间存在溶解和交联固化平衡,适量四氯化碳促进聚苯乙烯表面及内部发生交联反应。在较高的交联程度下,四氯化碳难以渗入聚苯乙烯微球内部,从而形成外层高交联-内部低交联的核壳结构聚合物微球,经炭化得到中空炭微球。聚苯乙烯经改性处理、炭化及石墨化处理后,0.2mA/cm~2下30循环后其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稳定在360mA·h/g,0.8mA/cm~2下20循环后稳定在280mA·h/g,显示出高的比容量和良好的大电流充放性能。
以二乙烯基苯为共聚单体,通过分散聚合制备了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微球,研究了二乙烯苯添加量对样品形貌和热性能的影响。对二乙烯苯添加量为0%、30%、50%、70%、100%的样品进行氧化、炭化和石墨化处理,结果表明,聚二乙烯基苯微球直接炭化后不能保持球形,氧化处理使聚二乙烯基苯微球在700℃炭化后保持球形。提出了氧化交联的机理:在热空气中,氧气和交联聚合物中的不饱和双键发生加成-氧化反应,生成羧酸基团和羟基,活泼基团进一步发生酯化反应得到更高交联度的聚合物。以炭化的样品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研究了二乙烯基苯添加量对样品石墨化前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样品PD50在0.2mA/cm~2下30循环后其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稳定在250mA·h/g,0.8mA/cm~2下20循环后稳定在220mA·h/g。
此外,研究了PVC基炭微球石墨化后的形貌变化和电化学性能,小电流(0.2mA/cm~2)30循环后其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稳定在235mA·h/g,大电流(0.8mA/cm~2)下20循环后其锂离子电池的比容量稳定在215mA·h/g,显示很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并初步制备出聚二乙烯基苯包覆纳米硅粉和二氧化钛复合微球及聚苯乙烯包覆二氧化锡复合纳米球。
|
|
|
|
1 |
其鲁;尖晶石结构锰酸锂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与纯电动车[J];新材料产业;2005年07期 |
2 |
杨遇春;二次锂电池进展[J];电池;1993年05期 |
3 |
郝德利;其鲁;王印萍;安平;;电动自行车用铝塑膜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4 |
孙悦;乔庆东;;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2005年06期 |
5 |
郭爱红;王凤花;毕成良;张宝贵;;锂离子二次电池添加剂初探[J];天津化工;2006年02期 |
6 |
孙竞晔;王莉;何向明;任建国;蒲薇华;姜长印;万春荣;;锂离子二次电池铜锡合金负极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06年08期 |
7 |
李卫;同格拉格;牟其勇;谢燕婷;;尖晶石锰酸锂颗粒的物理特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8 |
李君涛;方俊川;苏航;孙世刚;;锂离子二次电池界面过程的红外光谱研究[J];化学进展;2011年Z1期 |
9 |
毛永志;其鲁;吴明;菅刚;安平;娄述德;;锰酸锂正极锂离子二次电池纯电动汽车的研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0 |
熊学;戴永年;李伟宏;刘露;;锂离子二次电池过充保护添加剂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2007年S1期 |
11 |
罗卓;唐新村;李连兴;陈静波;;锂离子二次电池容量损失的电化学修复[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2 |
杨遇春,郑有国;锂离子电池材料新进展[J];电池;1998年04期 |
13 |
杜远东,任尚坤,马兴科;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及电解质研究[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
14 |
李宇展,任俊霞,周震,高学平,阎杰;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材料LiVPO_4F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
15 |
安平;其鲁;;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应用和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6 |
古桂芬;李院华;周成冈;邢旭伟;杨问华;吴金平;;聚合物及离子液体电解质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J];应用化工;2008年02期 |
17 |
宋文生;胡成秋;尚尔超;;锂离子二次电池炭负极材料[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1年03期 |
18 |
林晓静,李淑华,何泽珍,刘兴泉;Li[Mn_(1/3-x/3)Ni_(1/3-x/3)Co_(1/3-x/3)Cr_x]O_2系列正极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合成化学;2005年05期 |
19 |
卢普涛;谢维;苏玉长;;金属Al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和机理研究[J];矿冶工程;2005年06期 |
20 |
陈雪娟;高风;黄世强;;聚氨酯在聚合物电解质中的应用进展[J];聚氨酯工业;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