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包覆聚氨酯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本文采用混酸(浓HNO_3/浓H_2SO_4,1:1,v/v)对纳米碳管进行氧化处理,用傅立叶变化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氧化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表面产生了一定量的羟基官能团,这些基团为接下来的共价功能化提供了反应点。
高反应活性的线形聚丙烯酰氯通过其酰氯侧基的酯化反应共价接枝到酸处理后的碳纳米管表面。由于碳纳米管表面的羟基仅消耗少量的酰氯基团,因此大部分的高活性酰氯基团仍然保留在接枝的聚合物链上,这些酰氯基团再和适量的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得到活性较高的多羟基功能化碳纳米管。通过FTIR和透射电镜(TEM)表征了多羟基功能化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形貌。这些羟基为以后进一步功能化碳纳米管提供了一个活性平台。
利用这个活性平台,本文采用原位缩合聚合方法将聚氨酯共价包覆到了碳纳米管表面。将多羟基功能化的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单体,与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1,4-丁二醇(BDO)两种单体原位缩和聚合,使碳纳米管表面原位共价包覆上一层聚氨酯。同时利用FTIR、XPS表征了共价包覆聚氨酯的碳纳米管的化学结构,利用TEM和扫描电镜(SEM)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利用热失重表征了聚合物的接枝率,结果表明有大量的聚合物接枝到碳纳米管的表面。
将包覆聚氨酯的碳纳米管和聚氨酯基体在溶剂中混合,溶剂挥发后得到纳米复合材料膜。与纯聚氨酯相比,填充了1wt%的聚氨酯功能化碳纳米管,即含0.1wt%的碳纳米管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提高了60.6%,模量提高了6.3%。
|
|
|
|
1 |
张常虎;;MWNTs/PUR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气敏响应性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年08期 |
2 |
王川;夏延致;邢哲;纪全;孔庆山;;聚氨酯/多壁碳纳米管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J];聚氨酯工业;2009年01期 |
3 |
贾建民;郭睿;;聚氨酯/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聚氨酯工业;2010年01期 |
4 |
辛易;;反应注射成型的聚氨酯防护板[J];化工新型材料;1981年07期 |
5 |
吴石山,程爱民,罗艳铃,冉千平,沈健;PU/M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5年05期 |
6 |
;英国推出新型低VOC聚氨酯阻燃剂[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9年12期 |
7 |
О.Е.Динкевич;李宝年;;微孔聚氨酯的光老化[J];橡胶参考资料;1990年04期 |
8 |
陈雷,余学海,杨昌正;新型聚二甲基硅氧烷聚脲聚氨酯磺酸型离聚体的合成及性能(Ⅰ)[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3年02期 |
9 |
陈洁;;聚氨酯用LM-403系列脱模剂[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93年01期 |
10 |
林可君;;聚氨酯在汽车安全气囊上的应用[J];黎明化工;1994年06期 |
11 |
宣美福;;聚氨酯喷涂弹性体技术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99年02期 |
12 |
;上海组建生产聚氨酯原料的合资企业[J];江苏化工;2000年06期 |
13 |
武应涛;杨颖韬;;用AROL-4200制备聚氨酯弹性体[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0年05期 |
14 |
;亚洲聚氨酯市场供不应求[J];化工文摘;2000年11期 |
15 |
孙延一,吴康兵,胡胜水;多壁碳纳米管-Nafion化学修饰电极在高浓度抗坏血酸和尿酸体系中选择性测定多巴胺[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11期 |
16 |
钱伯章;;中国聚氨酯原料市场展望[J];化工文摘;2002年07期 |
17 |
李权龙,袁东星,林庆梅;多壁碳纳米管的纯化[J];化学学报;2003年06期 |
18 |
赵力,程锦荣
,黄德财,袁兴红,张立波,唐瑞华;多壁碳纳米管储氢的物理吸附特性[J];化学物理学报;2004年05期 |
19 |
钟鑫,张娣;新型浅色低游离TDI聚氨酯固化剂的合成[J];中国涂料;2005年07期 |
20 |
卢德宏,苏高申,管桂生,周荣;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的浆液冲蚀磨损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