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II)在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中的传质行为研究
【摘要】:
液膜技术是综合了溶剂萃取和固体膜分离特点的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与传统的溶剂萃取过程相比,该过程具有特殊的优势。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液膜技术——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HFRLM),该技术利用中空纤维膜与溶剂相的亲合作用,使溶剂相在中空纤维膜一侧的表层形成一层极薄的溶剂相液膜,从而起到分隔料液相与反萃相,并实现溶质在料液相与反萃相之间的选择性迁移。它在保持液膜非平衡传质优点的同时,既克服了支撑液膜膜液流失的缺点,又避免了乳化液膜工艺的复杂性。
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HFRLM的传质性能及相比于其他液膜技术的优势,结合其传质机理,提出了中空纤维更新液膜过程的传质模型,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模拟含铜废水处理及柠檬酸提取的小试研究。
1、以硫酸铜溶液为料液相,通过热力学基础研究,初步确定了有机相组成,考察了料液pH值、萃取剂浓度、料液浓度、不同反萃剂、反萃相[H~+]、操作温度等对分配系数的影响,并对其萃取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机相组成为LIX984N/煤油和D2EHPA/煤油时对Cu(Ⅱ)的萃取分配系数及萃取率较高;以LIX984N为萃取剂时料液最佳pH值为大于2.00,以D2EHPA为萃取剂时料液最佳pH值为4.44;随着反萃相中[H~+]的增加,反萃分配系数均先增加后减小。
2、以硫酸铜-LIX984N(D2EHPA)/煤油-硫酸(盐酸)为实验体系,研究了流体流动状态(两相流速、流动方式)、体系物性(料液初始pH值、缓冲液浓度、反萃相[H~+]、不同反萃剂)、液膜相组成(不同载体及其浓度、油水比)、膜结构参数(纤维内径、膜厚、膜器管径)等对HFRLM传质过程的影响,并与其他液膜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在HFRLM过程中,传质系数随两相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料液侧水相边界层传质阻力在总传质阻力中所占比例较大;液滴的聚并破碎性能与液滴和流道的相对尺寸有关,因此纤维内径较大的传质效果较好;随着膜厚的增加,Cu(Ⅱ)在膜相中的扩散阻力增加,总传质阻力增加,使传质系数减小;相比于中空纤维支撑液膜过程,其液膜稳定性及传质系数均有提高,其泄漏率比乳化液膜降低了3~4个数量级。
3、根据HFRLM过程的传质机理,以阻力串联模型为基本出发点,引入表面更新理论描述液膜表面更新过程的传质强化作用,提出了液膜相分传质系数以及总传质系数计算式。根据质量守恒,推导了循环实验中料液相质量浓度随时间变化函数关系式,该模型值与实验值吻合情况良好。
4、采用HFRLM技术处理含Cu(Ⅱ)废水,去除率达99.0%,处理后废水Cu(Ⅱ)含量低于1.0mg·L~(-1),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浓缩侧的Cu(Ⅱ)浓度达1700mg·L~(-1),富集因子为25。该处理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浓缩后的废水可回收使用,是实现含铜废水闭路循环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技术在稀溶液中提取柠檬酸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液膜层的更新作用,液膜长时间保持稳定,传质速率较快,提取效果较好,其提取率达98%以上,大大超过了钙盐法的提取率,反萃相柠檬酸的富集倍数达9倍以上,该技术在柠檬酸稀溶液处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的研究为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传质性能的深入研究以及付诸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703.1
|
|
|
|
1 |
任钟旗;刘君腾;张卫东;杜昌顺;马竞男;;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处理含铬废水[J];电镀与涂饰;2006年11期 |
2 |
张秀娟,张兴泰,范琼嘉,刘振芳;新型表面活性剂LMS-2在液膜法处理含酚废水中的应用[J];环境化学;1982年04期 |
3 |
朱亦仁,潘碌亭;乳状液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1998年04期 |
4 |
吴全锋,顾忠茂,汪德熙;液膜分离过程的新发展──内耦合萃反交替分离过程[J];化工进展;1997年02期 |
5 |
潘碌亭,肖锦;柠檬酸清洁生产工艺的研究[J];化工环保;2001年03期 |
6 |
刘茉;雷兆武;;乳状液膜自矿山含铜酸性废水中提取铜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2005年11期 |
7 |
林畅,贺高红,陈国华,涂正环;石油醚W/O乳状液及其液膜稳定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4年02期 |
8 |
严年喜,施亚钧;乳化液膜Ⅰ型促进传递的扩散-反应模型[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89年01期 |
9 |
文衍宣,王励生,金作美,周惠南;离子交换法脱除磷矿废水中Mg~(2+)的动力学[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9年06期 |
10 |
管国锋,马晓龙,蔡锐,姚虎卿;柠檬酸稀溶液的络合萃取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
|
|
|
|
|
1 |
张继民,钟成义,骆春华;草酸的分光光度法测定[J];安徽机电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2 |
孔玉;柠檬酸生产菌种的改良[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2年01期 |
3 |
黄利群,陈四发,刘艳萍;黑曲霉(Aspergillas niger)新菌株HA608的诱变及选育[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1997年03期 |
4 |
焦杰英,姜健准,高宏成;关于中性磷类萃取体系微乳现象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6期 |
5 |
彭跃莲,姚仕仲,纪树兰,马重芳;从柠檬酸发酵液中提取柠檬酸的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6 |
冯旭东;萃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7 |
李建宇,张颂培;4-酰基吡唑啉酮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结构[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8 |
刘华杰;柳松;;白油W/O/W型多重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7年02期 |
9 |
赵金安,张惠勤;乳状液膜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
10 |
王献科,李玉萍;用液膜法分离富集和测定铬[J];材料保护;1997年05期 |
|
|
|
|
|
1 |
赵立杰,田志茗,汪建新;乳化剂OP存在下Cu—PAN显色体系的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2年01期 |
2 |
崔晓莉;等效电路中元件参数数值对交流阻抗谱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3 |
杨义燕,杨天雪,戴猷元;磷酸三丁酯(TBP)对苯酚的络合萃取[J];环境化学;1995年05期 |
4 |
孙贤波,杜慧芳,周祖铭;乳化液膜法提取苯酚的动力学研究[J];环境化学;1999年01期 |
5 |
杨义燕,李芮丽,党广悦,戴猷元;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J];环境科学;1995年02期 |
6 |
张纲,张凤宝,张国亮;化学萃取法处理高浓度含酚废水的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0年01期 |
7 |
刘晓荣,邱冠周,胡岳华;Lix984N的降解行为研究[J];矿冶工程;2002年03期 |
8 |
金美芳,王俊九,周谨,杨丹,贺高红,张卫,虞星炬;液晶化载体促进传递膜的研究[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3期 |
9 |
顾忠茂;液膜分离技术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3年04期 |
10 |
管国锋,马晓龙,姚虎卿;磷酸三丁酯络合萃取丁酸的研究[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
|
|
|
|
|
1 |
崔心水;张建民;郭昌梓;;支撑液膜法提取柠檬酸的研究[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
2 |
高友良,范富龙,沈孟长,罗勤慧;在Ni~(2+)存在下二氧四胺大环配体液膜传输Cu~(2+)的动力学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年03期 |
3 |
唐兆民,张景书;电镀废水的处理现状与发展趋势[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2期 |
4 |
于惠芬,李红玫,徐书绅,马玲莉,刁开胜;液膜预富集测定高纯硝酸银中痕量铜、铁和铅[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7年06期 |
5 |
胡文玉;化工工人体内微量元素积累与健康的关系[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8年07期 |
6 |
胡文玉,梅光泉;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化学行为[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8年11期 |
7 |
徐承水;环境中有害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9年10期 |
8 |
戴猷元,王秀丽,汪家鼎;膜萃取过程的传质特性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1年02期 |
9 |
张卫东;李爱民;任钟旗;;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传质性能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
10 |
朱宪,路琼华,李盘生;乳状液膜法处理粘胶纤维厂的含锌废水[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97年03期 |
|
|
|
|
|
1 |
马先发,杨洁;催化动力光度法测定痕量铜及其反应机理[J];安徽化工;2000年05期 |
2 |
宋继国,宋化灿,杨绮琴,许遵乐;Cu(II)在对甲苯磺酸铜+DMSO中的电还原[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03期 |
3 |
台德艳;;荧光猝灭法测定铜离子[J];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4 |
赵茹,刘晓红,尹宇新,岳俊杰,孙云,马燕,刘小兰;铜锌金属天然酶活性中心量子化学计算[J];有机化学;2003年09期 |
5 |
李皓淑;任钟旗;张卫东;林微;;利用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技术从稀溶液中提取柠檬酸[J];食品科技;2007年10期 |
6 |
徐魏;戴雪伶;姜招峰;;改性壳聚糖吸附Cu(Ⅱ)及其生物活性研究[J];生命的化学;2008年04期 |
7 |
王培三;吴根华;王冬香;;对Cu~(2+)具有高效选择性的R116H荧光探针的合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8 |
杨彦强;任钟旗;刘君腾;王厚林;郝子苏;张卫东;;LIX984N为载体的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中铜的传递过程[J];化工学报;2010年07期 |
9 |
董晓宁;朱元成;郭永恒;常国旗;;Cu(II)与甘氨酸二元体系配合物的循环伏安行为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0 |
张卫东;李爱民;任钟旗;;中空纤维更新液膜传质性能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