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浓缩蛋白的改性研究
【摘要】:
本文目的在于研究大豆浓缩蛋白的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溶解性、乳化能力、乳化稳定性、凝胶性、粘性及吸水性等性质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盐和糖对大豆浓缩蛋白的提取性、蛋白的组成、蛋白的功能性等的影响。
起泡性质的实验中选择了不同的盐(Na_2SO_4,NaCl,CH_3COONa,NaNO_2)和糖(蔗糖和葡萄糖)浓度,盐浓度分别为1,3,5,10%,糖类浓度为0.5%。实验结果表明,加入蔗糖或乳糖后起泡能力有所降低。在不加糖和加入蔗糖或乳糖的条件下,起泡能力均在Na_2SO_4浓度为5%(w/v)时达到最佳。另外,对于不同的盐来说,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泡沫稳定性均呈上升趋势。
在pH 2,0-9.0范围内测定了两个体系(纯水和2%(w/v)Na_2SO_4溶液)中的氮溶解度,发现氮溶解度在pH大于等电点时呈上升趋势。在未加入蔗糖的条件下,乳化能力在pH=5时达到最大值86.5%(1%NaCl),加入蔗糖后,乳化能力在pH=4时达到最大值87%(1%NaCl)。在未加盐和蔗糖的条件下,大豆浓缩蛋白浓度为8%(w/v)开始形成凝胶;在加盐未加蔗糖的条件下,大豆浓缩蛋白浓度为6%(w/v)开始形成凝胶;在盐和蔗糖都加入时,大豆浓缩蛋白浓度为8%(w/v)开始形成凝胶。大豆浓缩蛋白的粘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盐(NaCl和Na_2SO_4)浓度为10%(w/v)时,吸水性分别达到最大值275%和272%。
|
|
|
|
1 |
A·Visser;沈益民;;大豆浓缩蛋白的加工、功能特性和应用[J];粮食与油脂;1988年03期 |
2 |
张梅,周瑞宝,马智刚;功能性大豆浓缩蛋白性能测定及其应用研究[J];粮食与油脂;2004年04期 |
3 |
石彦国,孙冰玉;超声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吸油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10期 |
4 |
吴旻,杨树林;微生物降解稻草制取多种糖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5 |
孙冰玉,石彦国;微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吸水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11期 |
6 |
朱海俊;;浅议醇法大豆浓缩蛋白[J];粮食与油脂;1993年03期 |
7 |
宋宏哲,张飞,张博坤,田娟娟,白志明;木瓜蛋白酶水解大豆浓缩蛋白实验研究[J];大豆通报;2005年04期 |
8 |
孙冰玉;石彦国;;超声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6年04期 |
9 |
孙冰玉;石彦国;;微波对醇提大豆浓缩蛋白吸油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06年05期 |
10 |
孙冰玉;石彦国;;微波对醇法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7年03期 |
11 |
马强,何友昭,肖协忠,黄瑞,徐海涛;烟草中糖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J];色谱;2002年03期 |
12 |
王桂红,寇娴,张雁冰,薛华珍,殷明文;糖类及氨基酸层析分析法的改进[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
13 |
孙冰玉;石彦国;;超声波对醇提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06年06期 |
14 |
赵欣;孔庆伟;;碱性蛋白酶对大豆浓缩蛋白起泡性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0年03期 |
15 |
崔东善,傅峻峰,薛蓓莉;大豆浓缩蛋白的几种生产方法[J];黑龙江粮食;1996年03期 |
16 |
黄海涛,杨力佳,丁中涛,李忠;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酒中的糖、甘油和乙醇[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17 |
孙冰玉;石彦国;朱会芳;;木瓜蛋白酶提高醇法大豆浓缩蛋白乳化性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6年12期 |
18 |
陈霞;朱在勤;;大豆蛋白在焙烤食品中的应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年09期 |
19 |
叶建农,赵学伟,金薇,方禹之;蜂蜜含糖量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测定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1998年03期 |
20 |
;大豆蛋白如何强化加工肉制品的组织[J];中国食品工业;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