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两亲聚合物接枝改性纸基分离膜

郑偲琪  
【摘要】: 在生物大分子分离领域,基于疏水作用的膜色谱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膜色谱除了拥有柱色谱物质交换效率高的优点外,还拥有柱色谱所不具备的运行压差小、通量高、易于规模化等优势。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一种两亲聚合物接枝改性的纸基蛋白分离膜。在滤纸表面接枝时,使用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NIPAm-丙烯酸酯共聚大分子单体获得支化接枝链,从而获得PNIPAm均聚物主链(LCST=31℃)和NIPAm-丙烯酸酯共聚大分子单体支链(LCST低于31℃),利用两亲聚合物链段的亲水—疏水性随温度转变,及其与蛋白的疏水相互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变化,来控制吸附和解吸,实现蛋白质的分离提纯。 研究工作包括: 1、大分子单体的合成。制备不同丙烯酸丁酯(BA)含量的P(NIPAm-BA)大分子单体,用1H-NMR、紫外光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端基分析法测定了分子量。 2、考察P(NIPAm-BA)大分子单体水溶液特性,以便更好的研究改性膜接枝链疏水特性。用浊度法和光散射法测定了不同BA含量的P(NIPAm-BA)大分子单体水溶液的温敏相转变行为。此类共聚大分子单体温敏性的研究,为制备具有较低操作温度的纸基蛋白色谱分离膜提供理论指导。 3、以滤纸作为基质膜,通过紫外光引发接枝聚合将NIPAm、所制得的P(NIPAm-BA)大分子单体接枝到滤纸纤维上,制备以PNIPAm均聚物为主链和P(NIPAm-BA)共聚物为支链的接枝改性纸基色谱膜。用电镜对所得分离膜的表面形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分离膜在不同温度下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脱附行为,并与P(NIPAm-BA)均聚物改性的分离膜进行比较,证实支化接枝改性纸基分离膜吸/脱附能力有所提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翟羽伸;;可用温度调节透过速度的分离膜[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8年03期
2 朱同荣;;日本第一套分离膜回收重整氢装置[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7年04期
3 李淑英,王华,马力,张振邦;微孔阳极氧化铝膜的制备及膜的耐蚀性研究[J];表面技术;2000年04期
4 张丹霞,王保国,陈翠仙;等离子体技术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J];膜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5 潘成强,钱君律,伍艳辉;无机/有机复合分离膜研究与应用进展[J];江苏化工;2003年04期
6 安树林,石波,肖长发,张宇峰;聚丙烯腈/聚氨酯熔纺—拉伸致孔分离膜共混结构的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邹盛欧;;高性能的醇浓缩膜[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87年10期
8 ;聚氯乙烯合金分离膜前景广阔[J];聚氯乙烯;2000年01期
9 杜中杰,张晨,励杭泉;浓乳液方法制备微孔结构分离膜(英语)[J];合成橡胶工业;2002年06期
10 周水琴;丁马太;杨建灵;蔡启瑞;;载体促进输送膜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11 于德才;洪广言;;溶胶-凝胶法制备氧化铝分离膜[J];功能材料;1993年01期
12 汪勇,程博闻,杜启云;分离膜用纤维素材料改性研究的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2年04期
13 吴礼光;高从;;微乳液聚合在分离膜制备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时刊;2007年09期
14 吕洪久;;逆渗透分离膜的最近动向[J];化工新型材料;1984年09期
15 刘桂香,黄向阳,徐仁贤;干湿法纺制聚砜中空纤维N2-H2分离膜(Ⅱ)凝胶条件的影响[J];膜科学与技术;1996年02期
16 郑领英;膜分离与分离膜[J];高分子通报;1999年03期
17 王一平,朱丽,张金利,胡彤宇,李韦华;仿生制备SiO_2分离膜的实验[J];化学工程;2005年01期
18 谢品品;李淑英;;微孔阳极氧化铝膜的制备及分离应用研究进展[J];宁波化工;2009年02期
19 沈之荃,张一烽,江东林;高选择性透过二氧化硫气体分离膜的研究 (Ⅳ)不同烃基乙烯基亚砜接枝聚乙烯醇膜的透过性能[J];高分子学报;1995年04期
20 陈观文;日本分离膜产业的现状[J];膜科学与技术;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令伟;康万利;刘延莉;张凯波;曹东青;;基于自组织的两亲聚合物溶液流变动力学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孟令伟;蔚新燕;付春丽;范海明;康万利;孟祥灿;;改性羧酸盐表面活性剂对两亲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A];中国流变学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3 张红艳;康万利;王永建;朱小林;;驱油用两亲聚合物乳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黄恒梅;王孝军;杨彬;陈广玲;杨杰;李光宪;;聚砜类分离膜的研究进展[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5 肖桂林;洪昕林;张高勇;;两亲聚合物PMMA-b-PDMAEMA的制备及其溶液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胶体与界面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梁斌;潘凯;曹兵;;基于静电纺丝法的新型结构复合分离膜的制备[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肖长发;李先锋;安树林;贾广霞;;二氧化硅微粉填充聚氨酯复合分离膜研究[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李亚静;吕晓龙;;PVDF医用分离膜的研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暨首届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孟令伟;康万利;张红艳;王志伟;周阳;;两亲聚合物的自乳化特性及驱油效果[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肖桂林;洪昕林;;ATRP制备的两亲聚合物在水溶液中相行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正伟;聚丙烯分离膜的亲水化[D];浙江大学;2010年
2 刘春艳;介孔氧化硅分子筛膜的仿生合成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黄亚文;基于聚膦腈渗透汽化膜的制备及分离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张海民;功能性TiO_2纳米结构分离膜及电极的制备、表征和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正东;暗区表面光接枝化学及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6 翟云会;新型固相萃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痕量重金属的分离富集[D];兰州大学;2008年
7 吕维华;两亲丙烯酸共聚物的制备及在水敏感呼吸涂料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赵颂;利用聚苯胺强化分离膜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朱秀玲;高性能聚芳酰胺类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10 石胜鹏;浓乳液聚合法渗透蒸发分离膜制备及其脱醇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偲琪;两亲聚合物接枝改性纸基分离膜[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2 陈宏伟;两亲聚合物及其用作亲水涂料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王振雄;新型两亲聚合物合成及其同卵磷脂混合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庞洪涛;6FDA型聚酰亚胺膜材料的合成及其气体渗透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5 张存炜;超临界流体过程制备非对称有机膜的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6 王丽;模板法研制有序介孔SiO_2膜及其性能表征[D];天津大学;2003年
7 郝明燕;红霉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8 刘岩;磺化PPES复合纳滤膜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张彦;无机中空纤维担载有序介孔氧化硅膜的制备及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立东;自乳化体系驱油配方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危丽琼;分离膜企业踌躇满志忙扩能[N];中国化工报;2011年
2 记者 陈其珏;上市公司将享分离膜大发展“红利”[N];上海证券报;2011年
3 金雪华;纪念乙种分离膜制造技术启动50周年大会召开[N];中国冶金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贤锋;分离膜:水处理环保先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5 李晓岩;新工艺突破分离膜技术瓶颈[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吴卓;分离膜——环保技术新星[N];人民日报;2001年
7 ;“分离膜高效连续化生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8 吴巧君;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津成立[N];天津日报;2008年
9 张国华;全国分离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天津成立[N];中国质量报;2008年
10 叶鼎铨;分离材料[N];中国建材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