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研究
【摘要】:
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使得粮食直接补贴改革被提上日程。粮食直接补贴,就是把原来在流通环节通过保护价方式对农民提供的补贴(可称为粮食间接补贴)改为以一定方式和标准直接向农民提供补贴。在原来体制下,国家通过国有粮食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财政主要补贴国有粮食企业,这种方式对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补贴环节多,种粮农民直接获益少,所以补贴效率比较低。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形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先后经历了“补贴粮食企业经营费用和购销差价”阶段、“转向补贴粮食企业等流通环节”阶段、“国家储备粮补贴和粮食风险基金”阶段、以及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环节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的阶段。目前的粮食补贴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结构、方式以及相关配套措施仍需要进一步调整。
设计粮食补贴政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调整我国的农业补贴支出,切实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如何在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护低效率的粮食产业,如何较快、较大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实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背景、理论依据、现实依据以及目标的概述,结合我国粮食补贴现状,对我国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所产生,效应进行分析。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以及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就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思路、方法提出几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