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都市社区商业发展对策的探讨
【摘要】: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0%以下(北京市2001年的恩格尔系数是35%),居民的社区消费已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有机融会和统一。消费的革新加上城市住宅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新的商业形式来承接。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社区商业对促进城市商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适应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扩大内需,提升城市现代化形象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使社区商业健康发展,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都市社区商业发展对策迫在眉睫,这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通过对现有反映国内社区商业现状的材料进行阅读,以及经过实地的考查,我发现,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商业才刚刚起步,基本上处于一种传统与现代、自然与规划混杂的局面,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有:
①社区商业业态落后,服务水平低。
②配套商业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存在诸多问题,离市场化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例如,商住环境与商住规划分离;新建或改建小区商业设施不配套;原有配套商业网点改变使用性质等。
③社区商业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起步较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指导理论还是实践经验都已经很成熟。起步中的中国社区商业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社区商业的经验。以中心地理论、商圈理论、地价理论、消费者行为空间理论、零售业态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社区商业指导理论,对我国的发展既有指导意义,又有其局限性。现实中,欧美的社区商业主要以购物中心的形式出现,“商业街协同组合”是日本颇具传统特色的一种社区商业模式,“邻里之家”是新加坡社区商业模式的名称。各国的形式虽然不同,对我们的共同启示是:
(一)必须有政府的合理规划。
(二)社区商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要依托连锁商业企业发展社区商业。
(四)有一个健康、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社区商业的探讨,基本处于一种就事论事的阶段。鲜有将国内政策、国外理论和国内情况结合起来,对社区商业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文章。本文力图将三者结合,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社区商业的发展。基于这个想法,本文提出建设社区商业的基本思路是:以城市商业发展规划为依据,突出“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理念,立足于把社区创造成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现代消费生活空间。新区以规划建设为主,旧区以改造完善为主,从而形成城市社区商业规范化、标准化体系。
社区购物中心、“沿街式”、“组团式”、“多点式”是四种目前可供选择的社区商业模式。社区购物中心是大型社区的主打项目,对居民的收入要求较高。“沿街式”、“组团式”、“多点式”是居住小区的重点建设类型,“沿街式”是老城区改造的首选模式,“组团式”和“多点式”多出现在新建小区的建设中。本着先行规划、以人为本、展示个性、合力推进、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运用综合分析法、实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我认为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商业模式,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强调政府的合理规划,有序建设。
(二)鼓励更多的有开发能力的主体参与社区商业的开发,特别是应该培育一批专门从事社区商业开发的房产开发商。
(三)建设社区商业中心,配置结构和布局合理的服务设施。
(四)鼓励连锁商业进驻社区,发挥它们在资金、管理、人才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的扩张发展,也有利于提升社区商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商业层次。
(五)推进社区商业信息化管理,把社区商业的信息网络终端通向每户每家。
(六)为社区商业发展提供扶持性政策。
(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配套设施短缺问题。
另外,社区商业发展注意要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整体商业结构调整升级、社区建设和环境整治结合起来,同时不要忽视社区中的社会团体和特殊人群的利益。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社区商业的未来发展,必将呈现虚拟与现实相辅相成,无店铺销售与实体销售相辅有机结合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