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全光调制研究
【摘要】:当需要研究全光调制系统的时间分辨特性时,一般使用基于飞秒激光的泵浦-探测技术。其对应的系统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存在许多难点和值得注意的地方,因而总结搭置该系统的经验是极有意义的。表面等离激元(SPP)和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都伴随着一定的场增强效应,研究表而等离激元(SPP)和局域表而等离激元(LSP)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和效果,可为实现性能优良的全光调制器件提供思路。本文的工作既涉及到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仿真,又包含有实验系统的搭建,工作内容如下:
1、从麦氏方程组和边界条件出发,详细推导了有关表而等离激元的原理和特性的公式,主要包括SPP的存在条件和色散方程,SPP的传输特性的相关公式等。
2、自主搭建了基于飞秒激光的泵浦-探测系统,总结出许多经验,如搭建此套系统中值得注意的地方等。就泵浦-探测系统用于测量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全光调制的时间分辨特性的实验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为后续工作指明了方向。
3、提出金纳米颗粒链与IMI微纳结构相互耦合的结构,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做数值模拟,计算并展示了不同情况下结构的消光谱和电磁场分布情况,对透过率潜做了对比的计算。通过对仿真结果做深刻的分析,表明,若保持IMI微纳结构外的金纳米颗粒部分的厚度不变,则颗粒嵌入到IMI微纳结构中的厚度对整个结构的消光谱无影响。然而,如果保持金纳米颗粒尺寸不变,IMI微纳结构外的金纳米颗粒部分的厚度会影响到整个结构的消光谱。该系统有助于理解表面等离激元(SPP)和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间的耦合效应,这提供了一种实现滤波器的新思路,可用于实现基于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全光调制。
|
|
|
|
1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聚焦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2 |
;聚焦表面等离激元研究取得进展[J];光机电信息;2011年01期 |
3 |
李志鹏;方蔚瑞;黄映洲;徐红星;;保偏等离激元纳米光波导、等离激元纳米光子路由器和多路转接器评述[J];物理;2010年08期 |
4 |
郑著宏,关郑平,陈连春,范希武,姜锦秀;ZnSe/ZnS平板波导全光调制和电光调制特性[J];发光学报;1994年04期 |
5 |
徐进,古宇,吴宗汉,孙承休;MIS(MIM)隧道结的发光原理及应用[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
6 |
张琦锋,侯士敏,张耿民,刘惟敏,薛增泉,吴锦雷;Ag-BaO薄膜在电场作用下的可见——近红外波段光学吸收特性[J];物理学报;2001年03期 |
7 |
金凤泽;方亮;张志友;杜惊雷;郭永康;;表面等离激元体干涉制备纳米光子晶体的模拟分析[J];光学学报;2009年04期 |
8 |
方哲宇;朱星;;表面等离激元的聚焦与波导增强[J];物理;2011年09期 |
9 |
易永祥,汪国平,龙拥兵,单红;二维亚波长金属小孔阵列的透射光增强效应[J];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
10 |
夏春雷;;钠纳米团簇的光吸收和体等离激元:理论分析(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1 |
陈艺文,陆祖宏;薄膜实时演变分析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2 |
夏春雷;;钠纳米团簇的光吸收和体等离激元:实验结果(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3 |
刘铮,肖才德,隋森芳,陈皓明;亲和素蛋白与含有生物素的支撑平面膜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J];生物物理学报;1994年02期 |
14 |
黄金荣,沈宏,刘建华;螺吡喃6-nitroBIPS掺杂聚苯乙烯膜的全光调制特性研究[J];中国激光;2002年12期 |
15 |
周林;朱永元;;金属异质波导阵列中的表面等离激元传播特性[J];光学学报;2008年06期 |
16 |
孙宝清;古英;龚旗煌;;圆柱形金纳米线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输性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7 |
颜海峰;杨景;吴晓飞;张家森;;共振光学天线场增强特性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18 |
陈建军;李智;张家森;龚旗煌;;基于电光聚合物的表面等离激元调制器[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
19 |
傅正平;林峰;朱星;;一维金属光栅的光学反射吸收[J];物理学报;2011年11期 |
20 |
朱玲;俞大鹏;;采用离散偶极子近似(DDA)方法研究渐变锥形金属纳米结构的超聚焦效应[J];科学通报;2009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