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分组网络中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21 世纪,这是一个信息为主题的社会。光通信在信息社会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光通信在上个世纪由于其强大的传输优势而引起了整个通信界的深刻变革,目前互联网业务、多媒体通信业务、移动无线等业务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些技术将极大地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虽然光纤通信能给人们提供巨大的传输带宽,但是现在新出现的通信业务对网络资源的消耗也在迅速增大。目前光通信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将具有巨大传输带宽能力的光传输技术同承载数据业务的(IP)交换技术融合。光分组网络的提出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解决方案。光分组网络中是以光分组的形式来承载数据业务,净荷的传输和交换在光域中进行,而信头处理和控制在光域或者电域中完成。由于光分组网络中光分组作为最小的交换颗粒,带宽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在光分组级上进行灵活的分配,所以它能够有效的支持多粒度的业务,提高带宽的利用率。
本论文主要围绕光分组网络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部分:光分组网中光缓存技术研究
(1)首次建立了光分组到达时间间隔为Weibull 分布的光缓存排队模型;
(2)分析和讨论了光分组队列与光纤延时线参数的关系,为优化光缓存系统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中交叉偏振调制(XPolM)效应的全光逻辑异或(XOR)门研究
(1)首次对SOA 中的非线性偏振旋转(NPR)理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SOA 中两偏振方向上动态的增益以及位相差;
(2)首次利用NPR 理论对基于SOA 中XPolM 效应的全光XOR门进行研究;
(3)数值分析和讨论了逻辑门的性能参数跟SOA 以及输入光信号参数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恰当地设计这些参数来优化全光逻辑门的性能。
|
|
|
|
1 |
陈晓娟,邬春明;光分组交换网[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
2 |
魏贤虎,隋志成,陈鹤鸣;基于OPS与OXC的标签交换光网络[J];电信快报;2002年01期 |
3 |
杨俊杰;肖石林;;光缓存配置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5年12期 |
4 |
邢炬岩;陈根祥;;光分组交换技术浅析[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6期 |
5 |
王勇,殷洪玺,张振荣,冯路,徐安士;未来光因特网中的光交换方式及其发展趋势[J];电信科学;2001年09期 |
6 |
王春华,贾潞华,黄肇明;DWDM光分组交换节点中的预留信道路由控制算法[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7 |
周建华,蔡茂国,杨淑雯;光分组交换技术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年04期 |
8 |
张治中,雒江涛,曾庆济,刘华,王建新,赵焕东;波长转换器和光纤延迟线在WDM光分组交换中的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英文)[J];光子学报;2004年12期 |
9 |
凌云;邱昆;刘平;王一;;一种新型SOA-MZI光功率均衡器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10 |
周岳斌;胡军武;;光突发交换的关键技术与应用前景[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
11 |
隋志成,姜希军,吴志坚;一种OPS与OXC结合的标签交换光网络[J];电信网技术;2002年01期 |
12 |
施正一;杨俊杰;张浩;叶通;;光分组交换中的波长变换器配置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6年10期 |
13 |
於仲杰;范戈;许华东;;业务疏导技术在WDM网络及OPS网络中的应用[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7年01期 |
14 |
李伟,李晓强;光交换技术的研究进展[J];微型电脑应用;2004年01期 |
15 |
潘春芳;;OBS光网络技术及最新进展[J];广西通信技术;2010年01期 |
16 |
池灏,赵焕东,曾庆济,雒江涛,肖石林,刘华;光突发交换与下一代互联网[J];光子技术;2002年04期 |
17 |
雷震洲;核心网中的光分组交换[J];中兴通讯技术;2003年01期 |
18 |
王一;邱昆;凌云;;最小度优先有限波长转换器分配算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S1期 |
19 |
杨俊杰;曾庆济;施正一;;共享式光缓存中的控制策略[J];半导体光电;2006年02期 |
20 |
杨俊杰;张浩;肖石林;;具有反馈式光缓存的OPS节点结构性能研究[J];光通信技术;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