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风蚀风洞研制与应用
【摘要】:
近十几年来,我国沙尘暴日益猖獗,对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专家学者研究沙尘暴发生的原因认为,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大是沙尘暴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土地沙漠化的首要环节是土壤风蚀。
世界各国治理沙尘暴的经验表明,农田推行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控制地表土壤沙尘的扬起,防治土壤风蚀,抑制土地沙漠化的扩展趋势,最终实现治理沙尘暴的目的。中国农业大学在河北丰宁坝上建立农田实验区,进行自然风蚀观察,表明与传统耕作(秋翻地)相比,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土壤风蚀量77%,进一步研究保护性耕作的防风蚀效应和机理,探索防治土壤风蚀的措施,需要对农田风蚀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但是,自然风蚀的观测受到时间、风力、地表等多种因素局限,难以进行系统的、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短时期内完成土壤风蚀规律性的研究。因此,设计和制作移动式风蚀风洞,用风洞作为有力的工具,开展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风蚀,防治沙尘暴的研究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为此本文进行了下列工作:
1.研制了我国第一座使用拖拉机为动力的移动式风蚀风洞,风洞风速为2~28m/s,且连续可调,风洞总长11m,实验段长6m,为无底矩形截面,1.0m高、0.8m宽。通过试验验证,风洞实验段具有稳定的气流场,且风速廓形满足对数规律,符合自然大气近地面层的风速特征,说明风洞满足风蚀试验要求。风洞设计有以下优点:(1)风洞设计为分体结构,不但风洞各段能够拆开,而且实验段可拆开为9块钢板,被拆开后的风洞可以全部装在一辆北京1041汽车上实现转移和运输。(2)使用拖拉机为动力,机动灵活,实验时,使用一根传动轴连接拖拉机和风洞实现动力传递,实验后脱开连接不影响拖拉机其它方面的使用,同时,拖拉机配备简易的吊装架后利用液压悬挂可以吊装风洞,从而不必为风洞配备专用吊装设备。
2.分析目前使用集沙仪存在的问题是集沙效率低,其主要原因是不满足等动力性,为此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研究:(1)研究了集沙仪排气口大小对等动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显著。(2)研究了集沙仪的排气口位置和进沙口的高宽比对其等动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气口布置在顶面和降低进沙口的高宽比使集沙仪在相等排气口大小时的等动力性能够更接近满足。上述排气口位置和进沙口高宽比对等动力性的影响为首次研究。
3.按照等动力性原则设计了配套本文风洞使用的风洞集沙仪—狭缝采样器,进行了性能标定,结果表明狭缝采样器具有非选择性,集沙效率为91.3%。这种结构形式的新型狭缝采样器设计具有创新性。
4.使用本文风洞和风洞集沙仪研究了北京市保护性耕作地和翻耕地的风蚀情况,研究得出翻耕地的风蚀量是保护性耕作地的几倍至几十倍,说明保护性耕作防治土壤风蚀效果显著。
5.使用本文风洞和风洞集沙仪,针对河北丰宁坝上鱼儿山镇农田进行了麦茬高度和起垄方向对风蚀的影响研究,研究得出为实现大幅度减少土壤风蚀的目标,小麦留茬高度应在25cm以上,起垄方向应与自然主风向成90°。上述垄向对风蚀的影响为首次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P445.5
|
|
|
|
1 |
黄秉维;陕甘黄土区域土壤侵蚀的因素和方式[J];地理学报;1953年02期 |
2 |
朱震达;三十年来中国沙漠研究的进展[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
3 |
黄富祥,牛海山,王明星,王跃思,丁国栋;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率与风蚀输沙率定量关系[J];地理学报;2001年06期 |
4 |
陈渭南,董光荣,董治宝;中国北方土壤风蚀问题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4年05期 |
5 |
荣姣凤,张海涛,毛宁;土壤风蚀量随风速的变化规律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年02期 |
6 |
孙海国,任图生;直立作物残茬和整株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湿度及温度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6年02期 |
7 |
刘京会,高新法,孟立君;河北坝上地区土地荒漠化现状及生物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董光荣,李长治,金炯,高尚玉,吴丹;关于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的某些结果[J];科学通报;1987年04期 |
9 |
刘连友,王建华,李小雁,刘玉璋,拓万权,彭海梅;耕作土壤可蚀性颗粒的风洞模拟测定[J];科学通报;1998年15期 |
10 |
路明;;我国沙尘暴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林业经济;2002年07期 |
|
|
|
|
|
1 |
杨荣光;毕建杰;王升国;吴则金;李振清;;秸秆覆盖对麦田土壤含水量及小麦生长状况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
2 |
郭宪;金玉美;连海明;王娟;;麦秸覆盖对杂草萌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9期 |
3 |
芮冬梅;陈建江;冯银厂;;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PM_(10))来源解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
4 |
杨圣杰,陈莎,袁波祥;北京市2.5μm小颗粒大气气溶胶特征及来源[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5 |
崔明明;王雪松;苏杭;张远航;;广州地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6 |
林益平,郝喜海;基于UG/CAD技术的包装机械设计[J];包装工程;2001年04期 |
7 |
卢曦,程云章;大气边界层风洞实验的物理模型(英文)[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8 |
王帅杰,朱坦,洪刚;石家庄市地面起尘量估算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
9 |
关贞珍,霍晓静,钱东平,杨世凤;基于虚拟仪器的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10 |
黄富祥,高琼,赵世勇;生态学视角下的草地载畜量概念[J];草业学报;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