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涡流技术的干法淀粉变性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摘要】: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它广泛地应用于食品、纺织、造纸、饲料、铸造、精细化工、医药、建材、石油钻井等诸多领域中。通常其生产工艺有湿法、干法和干湿法相结合分步反应工艺。从工业生产实际看,上述工艺存在如下的缺点和问题,湿法存在工艺用水量大,化学试剂消耗大,生产工艺环节多,反应时间很长并有大量的含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有害工业废水排放等;干法存在物料和试剂混合不均匀,反应不均一,很难提供理想反应条件,难以进行连续工艺操作,淀粉易糊化,副反应较多等;干湿相结合的方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化学试剂消耗大,工艺用水量大,污染物排放多等缺点和问题。针对这些缺点和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淀粉变性的化学反应机理着手,改变思路,寻找出一种新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即:采用涡流技术将淀粉变f生的过程置于一个流动的气固流场之中,获得淀粉变性所需的条件。并且应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和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工艺反映的核心装置涡轮反应器进行模拟,从而从理论上获得涡轮反应器内部的流动状况以及反应状况。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1)利用涡流技术进行淀粉变性实验。就淀粉变性的化学机理而言,本文选择了糊精和淀粉磷酸酯两种代表淀粉水解和淀粉进一步氧化、酯化、醚化等作用的两类产品做制备试验。对实验所得的产品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证明该技术的有效性。同时,获得生产这两种变性淀粉的最佳工艺参数,从而得到了涡流技术生产变性淀粉的较优的工艺方案。
(2)涡轮反应器内流场数学模型的建立。对变性淀粉生产的核心设备涡轮反应器内的反应进行数学建模,该数学模型的建立是在气固两相流的基础之上,用改进的代数应力和热流模型即(ASM模型)来预测反应器内的气体湍流运动状态,涡轮反应器内颗粒的运动模型采用双流体模型,并用热质传递模型描述涡轮反应器内物料和气体之间的热质传递过程。对涡轮反应器内部物料之间的反应进行了简化,因为反应是在物料内部进行,反应的模拟可以简化为和气相之间的热量交换,故反应体现在固相和气相的热质交换模型之中。上述模型可以描述涡轮反应器内流场的运动状况和热质传递状况以及反应状况;
(3)数学模型的求解。通过上述对涡轮反应器内部流场以及热质传递反应CFD模型的建立,基本上可以将反应器内部的淀粉变性过程状况模拟出来。对这些模型的求解应用了数值求解方法。本文详细论述了适用于本模型和本流场状况的理论的数值求解过程,包括坐标系的转化、通用方程组的离散、差分格式的选择、源项的处理、代数方程的求解、单相代数方程组的SIMPLE算法、气体-颗粒两相流的LEGAML算法等;本文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试验安排的工艺条件和参数,选用CFD通用商用软件进行模拟求解,该软件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求解过程包括模拟区域的确定和非结构化网格的划分、边界条件的选择以及数值计算过程。
(4)模拟结果的获得。淀粉变性过程中理想条件下的诸如反应时间、温度、湿度及流场速度分布等参数,在涡轮反应器内部进行测量非常困难,通过输入试验获得的边界条件,进行CFD模拟获得了涡轮反应器内部流场的颗粒运动轨迹、温度分布状况、密度分布状况、速度分布状况、切向速度、轴向速度、径向速度分布状况、湍流强度分布状况、相对湿度分布状况、水含量分布状况以及速度矢量分布状况等。此外应用CFD技术对涡轮反应器内转子叶片安装的调整和改变加热温度对上述的各项分布状况的影响进行了模拟。同时,对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到了期望的涡轮反应器内部淀粉变性过程的运动规律。为利用涡流技术进行淀粉变性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研究利用涡流技术,首次将淀粉变性的化学反应机理过程置于连续流动的气-固流场中进行,仅用几分钟时间即可完成传统工艺湿法和干法变性所需要的几个小时到几十个小时,且耗能低,无污染排放。
|
|
|
|
1 |
陈月锋;孙赟;;实现淀粉干法变性的涡流反应器的研究[J];粮油加工;2007年05期 |
2 |
罗勤贵;;变性淀粉的生产与应用现状[J];粮食加工;2006年06期 |
3 |
代养勇;董海洲;侯汉学;李盼盼;齐晓艳;高歌;;双氧水干法氧化对淀粉羧基含量及黏度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1年06期 |
4 |
赵兆文;黄素琴;;淀粉的变性处理和变性淀粉的应用[J];广东化工;1987年04期 |
5 |
张亚雯;;变性淀粉——悬浮聚合的新型分散剂[J];化学工程师;1988年01期 |
6 |
孙建平,陈兴华,胡友慧;物理变性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及其应用性能[J];现代化工;2000年05期 |
7 |
侯汉学,张锦丽,董海洲,邱立忠,王希功;国内外干法变性淀粉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12期 |
8 |
邓丽,芮汉明;变性淀粉对鸡肉糜品质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03期 |
9 |
洪仲秋;;变性淀粉的性能研究[J];棉纺织技术;1986年03期 |
10 |
叶国树;于育英;傅长春;;H84-OS变性淀粉的研制与浆纱[J];棉纺织技术;1986年10期 |
11 |
张存劳,朱绪恩,姜信真;新型变性淀粉的实验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
12 |
曾质斌;变性淀粉内墙涂料的研制[J];化学与生物工程;1991年03期 |
13 |
董万森;;北京院开发变性淀粉有特色[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3年09期 |
14 |
吴田瑞,杨林;食用变性淀粉的性质及用途[J];西部粮油科技;1995年04期 |
15 |
姚献平,郑丽萍;变性淀粉的综合应用技术[J];造纸化学品;1998年01期 |
16 |
尹平;淀粉改性技术[J];热带农业工程;2001年01期 |
17 |
施建平;TGBD型变性淀粉干法反应生产线与生产工艺[J];化工科技市场;2004年08期 |
18 |
陈根荣;;因为专业 所以卓越——专访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郑丽萍总经理[J];造纸化学品;2008年05期 |
19 |
陈美荣;黄莉;关向阳;;变性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2010年09期 |
20 |
史源溥;熊重勋;孙维青;袁汉祥;;酰胺变性淀粉的上浆实践[J];山东纺织科技;198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