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质量性状形成及栽培调控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白芷作试验材料,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作指标性成分指标,研究了白芷生长过程中木质部和韧皮部加宽动态及它们与香豆素含量的关系,白芷不同时期不同部位香豆素含量分布,不同时期可溶性糖含量动态,不同土壤类型、生长年限和产地对白芷产量和香豆素含量的影响,施肥和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对白芷产量和香豆素含量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干燥方法对白芷香豆素含量的影响等,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1.白芷韧皮部和木质部呈“S”型加宽曲线,前期干重增加较慢,9月底到10月底迅速增加;沙土中生长的白芷木质部与韧皮部半径比最小,其次为黏土,壤土比值最大。
2.白芷生长发育过程中欧前胡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异欧前胡素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积累量呈不断增加的趋势;按不同部位来说,根尾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根头,根体最低;按不同组织来说,韧皮部含量远大于木质部含量;叶片中含量都很低,种子中欧前胡素含量很高,异欧前胡素含量很低;主根和侧根比较,侧根中香豆素含量大于主根中的含量;韧皮部根头中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其次是根尾,根体最低,木质部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也是根头最高,其次是根尾,根体最低。
3.白芷根中蔗糖最高,其次是果聚糖,果糖又次之,葡萄糖含量最低。在白芷生长发育过程中,蔗糖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果聚糖含量先升高,在9月底时开始降低;果糖含量则是逐渐降低的趋势;葡萄糖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积累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
4.白芷在第二年春天采收香豆素含量最高,是一年生和二年生的6倍和4倍;异欧前胡素含量是一年生和二年生的2—3倍。二年生白芷欧前胡素积累量是一年生的9倍多:异欧前胡素积累量为一年生的7.7倍。
5.沙土中生长的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均为最高,其次为黏土,壤土中最低;但壤土中的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积累量均为最高,其次为黏土,沙土中的均为最低。就产地来说,安国产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最高,分别为0.244%和0.073%,其次为河北吴桥,北京产白芷最低。
6.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白芷产量,欧前胡素含量,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积累量;浓度为0.1g/IL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的白芷产量,欧前胡素含量和积累量及异欧前胡素积累量均为最高;次生代谢增强剂处理白芷以在8月份喷施一次效果最好,产量和香豆素含量最高。
7.35℃烘干白芷需时短,外观性状较好,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显著提高;70℃烘干白芷中欧前胡素含量提高而异欧前胡素含量显著降低;105℃烘干白芷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含量显著降低;磺熏白芷外观性状好,但香豆素类成分显著降低。
|
|
|
|
1 |
丁德蓉,卢进,陈兴福,申明亮,谢德明,李华芬,任达全;肥料种类对白芷早期抽苔与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9年01期 |
2 |
蒲盛才;张兴翠;丁德蓉;申明亮;卢进;;氮、磷、钾施用量及其配比对白芷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1期 |
3 |
丁德蓉,卢进,陈兴福,申明亮,谢德明,李华芬;施肥措施对白芷早期抽苔与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草药;1999年02期 |
4 |
魏宁生,吴云峰;白芷花叶病的毒原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
5 |
耿凤琴;白芷可作家禽驱蛔虫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1998年24期 |
6 |
刘汉珍,郭坚华,高智谋;白芷细菌性叶斑病病原细菌的鉴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7 |
薛琴芬;张普;许家隆;;白芷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9年03期 |
8 |
张玉方,余红梅,欧阳秩;白芷地中菜豆壳球孢微菌核的数量及白芷带菌情况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6年10期 |
9 |
;白芷可作家禽驱蛔虫药[J];中国禽业导刊;1999年04期 |
10 |
尹平孙;;白芷秋播技术[J];农业知识;2009年25期 |
11 |
王喜平;甜菜单株根重与含糖相关性分析[J];中国甜菜糖业;1997年06期 |
12 |
向春阳,宁毅,杜吉到;磁化处理种子对玉米各性状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
13 |
王化民,王铁生,孟繁莹,刘鹏举,郭崇民,尤伟,张弘强,李荣峰;不同土壤种植西洋参的研究[J];特产研究;1998年01期 |
14 |
黄济东;春小麦地膜全覆盖栽培法的初步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1998年04期 |
15 |
李金才,黄义德,魏凤珍,张玉屏,黄文江;旱作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
16 |
马军伟,金福林,叶静,黄普乐,王荣青;水稻多功能控释肥料的施用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2年04期 |
17 |
吴春赞,林辉,赖联赛,苏传灵,张作卷;两优培九9.0t/hm~2以上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
18 |
杨宝林,吉沐祥;大棚草莓花芽早分化壮苗技术[J];耕作与栽培;2003年01期 |
19 |
王志忠,李伟明,刘秀菊,林永增,李智峰,王树林;黄河流域棉花品种产量长期预测技术的比较研究[J];棉花学报;2004年02期 |
20 |
李尚中;王勇;樊廷录;唐小明;张建军;;水分胁迫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7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