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香气成分分析、变化及理化特征指标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围绕梨芳香成分分析、变化及理化特征指标的研究这一中心课题,以我国有代表性隶属于四大系统的八个梨品种为实验研究对象,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um)、高效液相色谱(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法对所选的梨果实的香气成分及风味作了系统研究。通过对多种芳香成分提取方法的比较,确定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作为梨的香气成分分析的主要方法。研究中综合考虑了影响梨香气成分主要的因素;并对梨在贮藏期间芳香成分及与风味的变化作了初步研究;同时探讨了超高压和普通加热处理对梨汁的香气成分的影响;对香梨酒及香梨蒸馏酒的香气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索;最后对鲜榨梨汁的理化特性进行了综合描述。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五种香气分离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氮气吹扫捕集法、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固相微萃取法(SPME)对梨香气成分的分离提取效果的比较,得出SPME作为梨香气成分提取的最佳方法。
SPME/GC分析梨中芳香成分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时间30min,NaCl用量是0.32g/mL。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影响香气成分萃取因素的主次作用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NaCl用量。
每种梨中所共有的特征芳香成分主要有:乙酸乙酯、丙酸乙酯、己醇、己醛、丁酸乙酯、乙酸丁酯、反2-己烯醛、乙酸己酯、2-甲基丁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辛酯、反2-顺4-癸二烯酸乙酯等。香气成分的含量因梨品种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
梨汁的香气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实验得出:晚采梨比早采梨的香气成分浓郁,梨汁中芳香成分形成的最佳pH范围为3-6,梨果实破碎后,放置2h、有氧条件和酶的作用均有利于梨芳香成分的形成。完整梨果实中的芳香成分和梨破碎后芳香成分存在较大的差异。
八种梨中主要的糖类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主要的有机酸类有苹果酸和柠檬酸;主要的酚类物质是氯原酸;主要的脂肪酸类有棕榈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氨基酸类主要有天门冬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矿物质含量较高的是钾、钙、钠、镁等元素。梨在贮藏期间,梨的香气及风味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香气成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如:乙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等;但部分酯类化合物同时表现下降趋势,而反2,顺4-癸二烯酸乙酯基本保持恒定状态;蔗糖含量下降,果糖和葡萄糖变化不明显;有机酸、酚类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之间也产生一定变化。综合考虑,梨果实在贮藏4个月之前,梨的品质基本能够保持优良状态,可为加工中原料的选择作参考。
超高压处理香梨汁最佳条件:压力为400Mpa,温度为50℃,时间为10min,能够较好地保持香梨汁的风味及品质。
经过50-120℃的不同温度段和不同时间的处理,得出梨中主要的酯类化合物既是热敏性又是时敏性物质,但其中辛酸乙酯和反-2,顺-4癸二烯酸乙酯不是时敏性物质。
香梨果酒的主要香气成分是3-甲基-1-丁醇,1-壬醇,乙酸乙酯,1-己醇,2-甲基1-丙醇,苯
|
|
|
|
1 |
陈庆东;梨汁刨冰的制作技术[J];食品科学;1991年11期 |
2 |
高海燕,王善广,胡小松;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梨汁中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年08期 |
3 |
潘廷发,荣娟;复合蒲公英梨汁保健饮料的生产工艺[J];农牧产品开发;1996年03期 |
4 |
杨春哲,何继坤;梨汁澄清工艺与超滤对其质量影响[J];食品科学;1998年03期 |
5 |
曾庆梅,潘见,谢慧明,杨毅,王海翔;超高压处理对砀山梨汁中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4期 |
6 |
曾庆梅,潘见,谢慧明,杨毅,黄训端;超高压处理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高压物理学报;2004年02期 |
7 |
曾庆梅,潘见,谢慧明,杨毅,徐慧群;中温协同超高压处理对梨汁中微生物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4年08期 |
8 |
乔秀红,周进才,朱忐敏;仙人掌果汁饮料生产工艺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年02期 |
9 |
黄炳雄;赖志勇;李建光;戴宏芬;肖维强;王晓容;;黄皮和杨梅果肉中核苷含量的HPLC测定[J];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0 |
石乃;梨膏糖传说与现状[J];食品与健康;1998年01期 |
11 |
曾庆梅,潘见,谢慧明,杨毅,徐慧群;无机陶瓷微滤膜对梨汁的澄清和除菌效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
12 |
李正英
,顾熟琴;苹果梨汁醋酸发酵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及其醋酸发酵饮料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01期 |
13 |
陈乃富;张莉;崔海涛;钟启坤;;苹果汁掺假(梨汁)的研究[J];饮料工业;2006年04期 |
14 |
高愿军;高雪丽;翟贺峰;吴广辉;张艳琳;;壳聚糖对梨汁澄清效果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年11期 |
15 |
阿宝;;在澳洲的越南餐厅尝鲜鳄梨汁[J];上海调味品;2007年12期 |
16 |
房海燕;林桂涛;李涛;;HPLC法测定冠心丹参片中丹酚酸B的含量[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7 |
徐辉;;甲基化后液相色谱法测定80%代森锰锌WP[J];农药;2007年08期 |
18 |
郭雪清;晏利芝;王英锋;刘海萍;;HPLC法测定D-氨基葡萄糖盐酸盐中的L-苯丙氨酸杂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9 |
吴新安;赵刚;方云;汪天涯;;妇康口服液的质量控制[J];中国药师;2007年02期 |
20 |
王永江;王健佳;;HPLC法测定蛤蚧定喘丸中甘草酸含量[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