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

雷宏军  
【摘要】:碳氮循环对农业生产和全球气候稳定性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黄淮海平原被誉为中国的粮仓,是集约化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该地区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其中,土壤有机质动态机制与调控是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集约农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对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积累规律进行深入定量化研究。结论如下: 碳固持模型CQESTR以天为时间步长,以累积积温为驱动力,对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影响因子进行概化。在相关区域短期、中长期物料填埋试验资料基础上对原CQESTR模型进行修正,将模型按照物料降解与累积积温关系划分4个阶段,确定了不同降解阶段的物料类型因子。对黄淮海平原集约化农区7个长期定位点1151组独立的土壤有机质(SOM)模拟值(x)与观测值(y)进行验证(y=0.990x,r~2=0.910),结果达到显著水平(p0.01),模型模拟95%置信区间为±1.91g kg~(-1)。分析表明,受有机物料还田水平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区农田耕层SOM年矿化速率差异较大。就不同试验点多年平均而言,耕层SOM年矿化速率最低值为2.16%,最高值为5.95%。各试验点平均而言,耕层SOM年矿化速率最低值占最高值的54.2%,这一数值随化肥用量和有机肥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SOM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耕层土壤CO_2排放通量最低值为337.1gCO_2m~(-2)a~(-1),最高值为2144.3gCO_2m~(-2)a~(-1)。各试验点多年平均而言,耕层土壤CO_2排放通量最低值占最高值的31.9%。统计分析表明,作物年产量增加1thm~(-2)时,耕层土壤CO_2排放通量提高96.5g CO_2 m~(-2)a~(-1),耕层SOM矿化速率提高0.22个百分点。土壤年表观呼吸通量不仅反映了土壤生物和植物代谢活动强度,而且还直观反映出耕层SOM年矿化速率和无机氮矿化量大小。修正的CQESTR模型作为一个简单易行的有效工具,可较为精确地预测单块试验地有机碳长期动态和土壤碳截获潜力。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过程的生态模型,以描述黄淮海平原土壤—作物系统中水氮碳动态。模型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叶面积指数、作物系数、根系生长与分布进行了模拟。曲周试验资料验证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水氮碳联合过程综合模型能较好模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动态。分析表明,黄淮海平原7个研究试验无肥处理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为0.22~0.56kg m~(-3),夏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为0.58~0.91kg m~(-3)。就总体而言,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夏玉米。以黄淮海平原集约化农区7个长期定位点948组独立的SOM模拟值(x)与观测值(y)对综合模型进行验证(y=1.017x,r~2=0.911),达到显著水平(p0.01),模拟95%置信区间为±1.89 g kg~(-1)。总体上,综合模型对土壤有机质的模拟效果与修正的CQESTR相当。 统计分析表明,黄淮海平原砂壤土~壤土质地耕层SOM增加1t hm~(-2)有机碳,作物年产量平均增产潜力为442.2~952.9 kg hm~(-2);这一关系SOM的临界值为15.2 g kg~(-1),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该目标值后,作物产量基本保持不变。采用修正的CQESTR模型对黄淮海平原耕层SOM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北京昌平潮褐土2年3熟种植制度下,鸡粪用量3937.5kg hm~(-2)、2年产量20000kg hm~(-2)时,耕层SOM能够维持在13.1g kg~(-1) OM的现有水平。衡水、辛集、郑州潮土1年2熟种植制度下,NP或NPK与有机肥同时投入(N、P和K用量分别为100-300kg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林忠辉;莫兴国;;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农作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环境演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2 翟书斌;翟小军;马瑞;白杨;;低碳农业内涵及其发展模式探讨——基于黄淮海平原主产区的百村调研[J];北京农业;2011年12期
3 王敏;徐萍;刘新江;张正斌;杨引福;;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5期
4 杨明华;;河南省井灌发展的前景展望[J];河南水利;1996年01期
5 王长岭;;驴品种的介绍[J];养殖技术顾问;2011年08期
6 王金友;张玉蓉;;浅析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田间工程格局[J];河南水利;1999年05期
7 ;行业动态[J];中国畜牧业;2011年18期
8 张宗毅;曹光乔;易中懿;;“十二五”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划分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4期
9 赵炳梓;陈吉;张佳宝;钦绳武;;风干土保存时间和湿土培育时间对黄淮海平原潮土酶活性的影响[J];土壤;2011年03期
10 李艳霞;郭和平;王爱东;;小麦玉米秸秆双还田培育土壤肥力的实践[J];中国农技推广;2011年07期
11 余世鹏;杨劲松;刘广明;;不同水肥盐调控措施对盐碱耕地综合质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年04期
12 张英;张红旗;李秀彬;;近20年中国农业主产区耕地资源质量和产能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年04期
13 刘广明;杨劲松;吕真真;余世鹏;何丽丹;;不同调控措施对轻中度盐碱土壤的改良增产效应[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9期
14 郭利华;常荣涛;李立伟;石志隆;孔冬艳;;河南省平原绿化三期工程规划布局及发展建议[J];河南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15 吴小玲;廖艳阳;;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湘;;山东省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综合开发[A];92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2 李伟锋;张保亮;张先德;韩丽;;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关键技术[A];’2003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朱延华;李静;张兆吉;;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4)[C];1988年
4 赵广才;;黄淮海平原小麦生产及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建设[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邓祥征;战金艳;苏红波;姜群鸥;;黄淮海平原土地系统结构变化的模拟与分析[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牛灵安;吕振宇;郝晋珉;;黄淮海平原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刘洪;吴春艳;;黄淮海平原棉花生产气候风险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战金艳;邓祥征;苏红波;唐华秀;;耕地用途转移对黄淮海平原灌溉需水量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刘东辉;崔伟宏;李红旮;陆锋;张显峰;;黄淮海平原市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地区差异分类[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10 吕富保;由懋正;;黄淮海平原黑龙港类型区农业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决策[A];科学决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六次年会论文集[C];199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宏军;黄淮海平原集约种植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建模及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侯满平;黄淮海平原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李志坚;黄淮海平原青刈黑麦产业化生产技术支持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1999年
4 隋鹏;黄淮海平原节水种植模式生态经济分析及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高如泰;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水氮行为模拟与管理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孔庆波;基于GIS我国农田土壤磷素管理及磷肥需求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张伟东;农业干旱模型的建立与应用[D];沈阳农业大学;1993年
8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9 徐艳;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朱强根;黄淮海平原土壤节肢动物对耕作和施肥的响应[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建才;黄淮海平原主要土壤中硝态氮运移规律及模型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2 陈超;气候及其变率变化对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吴海芹;区域农业发展中的科技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虎;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CO_2和N_2O释放及区域模拟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李庆云;黄淮海平原杨农间作系统碳贮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范健;媒体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余福水;EPIC模型应用于黄淮海平原冬小麦估产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连艳鲜;黄淮海平原夏玉米生态区高产杂交种形态生理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9 吴泽新;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主要粮食作物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10 王海霞;黄淮海北部平原区资源节约型种植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刘巽浩;平原沃土沦为耗水耗肥的“杨”天下[N];科技日报;2006年
2 周芙蓉;黄淮海平原:未来气候变化将使农作物减产[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郝晋珉;全面小康建设中的黄淮海平原农业[N];科技日报;2004年
4 杨虚杰;求索农业:一盘没有下完的棋[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安徽省阜阳市水务局供稿;风雨六十年辉煌治水路[N];中国水利报;2009年
6 侯玉峰;中国农大荣获两项国家二等奖[N];农民日报;2004年
7 周统建;南林大 创新“写”在大地上[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8 瞿剑;“院所长基金”支撑黄淮海大豆产量倍增[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慧;夏收夏种全面展开[N];光明日报;2010年
10 张伟;独具匠心之作[N];中国文物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