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区典型林分类型结构特征研究
【摘要】:结构决定功能,结构是构成森林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本研究针对冀北山区防护林结构不合理、生态退化等关键区域问题,以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研究了冀北山区三种典型林分(落叶松桦木混交林、山杨桦木混交林和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优势树种群落的内部结构特征,为解决冀北生态林建设和林场林木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公顷级大样地调查法,调查分析了三种典型林分类型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直径结构、树高结构等数量化特征。采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胸径和树高的分布进行预测和拟合:直径分布为近似的反“J”形分布、正态分布和双峰或单峰山状分布,树高分布为正态分布、近似的正态分布、单峰或双峰曲线分布。
(2)典型林分林木分形特征研究表明,三种林分中不同树种的冠形存在差异,且相同树种不同年龄个体间存在差异,针叶树冠幅分形维数均大于阔叶树的分维数,落叶松的分形维数(1.690)黑桦(1.257)白桦(0.997),不同树种的侧枝数量和侧枝倾角在各方向上分布规律不同,不同树种分枝格局的分维数不同,且同一树种在不同样地的分维数也有所差异,这是树种本身的遗传性质及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3)利用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以及点格局分析方法对典型林分类型群落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其结果表现为优势树种的混交度、大小比和角尺度在各等级均有分布;伴生树种的混交度较高但优势度不高,但对于维持群落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4)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生长型的关系密切,物种多样性指数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在海拔梯度上变化规律不明显;通过典范对应分析得出选取的地形因子对样点草本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坡向海拔坡度坡位坡形。
(5)通过种群数量径阶频谱法对三种林分演替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桦木混交林中,落叶松、白桦和黑桦为优势树种,演替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山杨桦木混交林中,白桦和黑桦的生长趋势良好,山杨数量最大,呈增长态势,是优势种,将向针阔混交林演替;油松蒙古栎混交林中,油松为优势树种,幼苗更新良好,是典型的进展种,蒙古栎属于巩固种,该群落近似为顶级群落。
(6)结构的研究是为森林的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将点格局理论和林木空间结构理论结合起来,以健康稳定的森林结构特征为约束,通过对健康森林生态系统和顶级群落结构特征的分析和模拟,得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最优化模式;对林木水平分布格局、树种组成和竞争关系的调整使得森林生态系统达到结构化最优。
|
|
|
|
1 |
王军;王耀树;尹亚秋;;建平县水土保持林类型及层次结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
2 |
张景群,窦彬生,叶宏谋;八种林分类型易燃可燃物分布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
3 |
张锋;陈志杰;张淑莲;李英梅;赵惠燕;;纸房沟流域植被恢复区乔木林昆虫群落结构及动态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0年04期 |
4 |
程堂仁;马钦彦;冯仲科;罗旭;;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5 |
廖清江;;石矿区周边区域现有植被调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
6 |
胡建朋;杨吉华;罗明达;李星辰;;山东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3期 |
7 |
袁一杨;高宝嘉;李明;袁胜亮;周国娜;;不同林分类型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种群遗传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
8 |
王兵;王丹;;江西广丰森林生态服务及其价值研究[J];江西科学;2010年05期 |
9 |
田国恒;王德强;谷建才;谭绪泉;陆贵巧;;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林分类型空间结构的比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
10 |
田育新,李锡泉,袁正科,何友军,陈晓萍,倪爱平;湘南红壤区不同林分类型涵水保土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2年04期 |
11 |
袁正科;;香椿生长过程及林分类型间的差异[J];湖南林业科技;1986年03期 |
12 |
毛志忠;改进一类清查散生木与林分蓄积计算方法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1988年01期 |
13 |
刘玉学;李红君;李光森;李喜运;;辽东山区不同林型降雨截留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
14 |
曾曙才,苏志尧,古炎坤,谢正生,刘月秀;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林分类型凋落物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1期 |
15 |
石青,余新晓,郭浩,杨爱荣;不同类型水源保护林水资源保护功能的分析和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4年04期 |
16 |
韩同吉,裴胜民,张光灿,赵玫;北方石质山区典型林分枯落物层涵蓄水分特征[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7 |
尹卫;;青海省野生灌木林分类型及评价[J];青海科技;2006年03期 |
18 |
刘长海;李玉玺;石艳丽;;天然红松林结实与林分因子的关系[J];林业科技情报;2007年01期 |
19 |
叶道碧;佘济云;吴际友;王旭军;;长沙市城乡交错带五种林分土壤肥力评价[J];湖南林业科技;2009年03期 |
20 |
张德成;殷明放;白冬艳;魏进华;朱学静;丁丽娜;;测算辽东山区主要林分类型的蒸发散量[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