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

吴穹  
【摘要】:本文立足于林学、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实地测查、走访调查、分析测定的研究方式,对秭归县不同林种退耕还林的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林地水文特性等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揭示了当地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并且采用宏观分析、层次分析法、问卷调查、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剖析评价了当地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得出如下结论: ①在秭归县各退耕还林地中,柑橘*紫穗槐群落的容重最大,竹子群落、紫穗槐群落的总孔隙度最大,竹子群落的非毛管孔隙度最大,退耕还林地比较农耕地平均可增加饱和蓄水量42.5%、非毛管蓄水量221.4%,以柑橘*紫穗槐群落增加饱和蓄水量效果最为明显,而竹林增加非毛管蓄水效果最优。马尾松的平均渗透系数最大。退耕还林地的地表径流量平均比坡耕地减少74.90~85.21%,以柑橘*紫穗槐混交群落径流系数最小。退耕还林地土壤侵蚀模数平均比农耕地减少92.6%,以竹林的土壤侵蚀模数最小。退耕还林地有机质及全N、全P、全K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比较农耕地,平均增加50.19%,以栎树群落、竹林、紫穗槐群落有机质含量最高。 ②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十年累计涵养水源26483.12万t;净化水质26483.12万t;减少土壤侵蚀量218.07万t;减少泥沙淤积量69.78万t;减少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损失量分别为3.54万t、0.84万t、1.08万t、9.34万t;固碳总量为159.05万t,其中生物量固碳72.2万t,土壤固碳86.76万t;释放氧气53.2万t。 ③得出根据支付意愿调整后的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十年累计生态效益总价值为58132.51万元。其中水土保持价值18647.55万元;土壤改良价值5361.05万元;固碳制氧价值9461.01万元;净化环境效益价值6063.06万元;保护生物多样性价值18599.84万元。 ④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效益明显,至2007年全县直接货币兑现经济收益26750万元。同时,退耕还林工程促进秭归县社会结构调整,特别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带动社会进步发展。 ⑤建立了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准则层3项,子准则层11项,指标层32项。根据调查分析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生态效益影响最大,权重为0.5481,经济效益次之,权重为0.2633,社会效益最小,权重为0.1886。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田宗伟,宋发敏;试述退耕还林工作应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如何兼顾退耕还林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J];湖北林业科技;2002年02期
2 徐玉霞;;宝鸡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7年06期
3 杨永艳;宋林;谢涛;许才万;周红;;贵州省10个重点监测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J];贵州林业科技;2019年01期
4 张巧红;冯艳霞;刘艳;;富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J];温带林业研究;2018年04期
5 苏永勤;;在退耕还林林木管护中应重视乡规民约的制订[J];甘肃林业;2009年01期
6 张国民;关于四川省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的几点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07期
7 马艳霞;;探析宁夏隆德县退耕还林成效[J];北京农业;2015年15期
8 纪永安 ,刘万苍;总结成功经验 搞好退耕还林[J];甘肃林业;2003年02期
9 张德军;搞好退耕还林应注意的十个问题[J];国土绿化;2002年09期
10 安彪;退耕还林探索与实践[J];甘肃科技;2002年08期
11 邓岷;浅谈“退耕还林(草)”中应注意的原则和几个“结合”[J];四川畜牧兽医;2000年07期
12 石春娜;高洁;苏兵;姚顺波;;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退耕还林区域选择研究——以黄土高原区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7年04期
13 王丹丹;吴普特;赵西宁;;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4 王亚娟;王静;;宁夏退耕还林(草)的监测调查分析[J];中国统计;2008年06期
15 张旭晨,王翠萍;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农业;2005年08期
16 白海霞,范志静,张晓东,董红;辽宁省现有退耕还林经营模式的研究与评价[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年10期
17 吴瑞煌;退耕还林 四管齐下[J];安徽林业;2003年01期
18 何亚玲;;浅谈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森林抚育措施创新[J];广东蚕业;2021年07期
19 张娟娟;;隆德县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的综合效益评价[J];宁夏工程技术;2015年01期
20 国润才,傅恒,刘利胜;内蒙古地区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浅析[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实施退耕还林 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李元华;;种草先行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步骤[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3 关凤峻;;应对退耕还林进行中期评估[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4 孙鸿烈;;因地制宜是退耕还林极端重要的问题[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张勇;李有华;杜轶;;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6 吴志文;;对实施退耕还林(草)的问题与对策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闫黎东;;合理退耕还林(草)建设良性生态环境[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新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科学协调规划退耕还林[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9 李文华;;用科学的发展观认识退耕还林问题[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炳银;;退耕还林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1 雷增高;;搞好退耕还林 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战略[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2 张怀满;;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退耕还林工作[A];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3 姚清亮;;强化管理提高质量 确保退耕还林持续健康发展[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4 姚清亮;李宗领;;河北省退耕还林实践与后续发展[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5 霍建光;任元英;尚兴杰;;退耕还林成果巩固探析[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6 林士杰;刘原樟;朱红波;韩忠辉;马晓伟;;对吉林省退耕还林存在问题的认识及后续工作的探讨[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7 毛陇萍;刘广振;;实施退耕还林 建设山川秀美的新陕西[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8 张忠义;;发展优质苗木,保证退耕还林的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9 村林;;科学退耕还林建设秀美山川[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0 曲格平;;退耕还林 利国利民[A];中国退耕还林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高海清;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彦;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退耕还林(草)实践及对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柯水发;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5 姜恩来;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房世波;“3S”技术在川西干旱河谷退耕还林(草)监测与生态还林决策中的应用——以甘孜州九龙县为例[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7 孔忠东;退耕还林工程效益与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8 肖庆业;南方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组合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邢祥娟;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10 刘璞;退耕还林前后农户福祉状态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11 杨均华;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福利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
12 邓蕾;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碳固持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3 王同顺;洪雅县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4 贾卫国;我国退耕还林政策持续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5 郭雨华;中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16 郭慧敏;区域森林生态建设贡献及补偿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7 史常青;黄土高寒区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8 董捷;退耕还林绩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9 喻永红;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0 丛巍巍;东北平原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组成影响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穹;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吴付英;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罗国占;陕西省吴旗县退耕还林(草)生态恢复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吴海燕;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曾鸣;不同年限退耕还林(草)效果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8年
6 董耀;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7 马丽琼;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法律规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张丽华;基于农户调查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1年
9 刘康;我国退耕还林法律制度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宁恽营;我国退耕还林(草)补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1 高秀君;退耕还林(草)的理论与实践[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12 车莉蓉;退耕还林的政策效力与社会经济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13 贺金红;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与粮食安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4 余波;退耕还林(草)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4年
15 武秀梅;赤峰市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分析与保障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16 贾润林;退耕还林(草)与农村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17 张益源;内蒙古鄂尔多斯退耕还林地植被演替过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8 张博;甘肃定西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9 张变华;偏关县退耕还林(草)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D];山西大学;2009年
20 何磊;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利益实现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本报记者 顾仲阳;退耕还林不会亏本[N];人民日报;2014年
2 通讯员 白海龙;退耕还林让农牧民得实惠[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3 记者 尚京云 通讯员 杨化章;国家财政部林业局有关领导到我州调研[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记者 傅宗正 通讯员 韩正琳;退耕还林多元培植[N];工人日报;2000年
5 李淳 牛廷相;退耕还林必须兼顾群众利益[N];山西发展导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罗晖;退耕还林,8年以后怎么办?[N];科技日报;2003年
7 通讯员 郭家明;我州探索退耕还林生态扶贫新途径[N];大理日报(汉);2016年
8 通讯员 陈胜伟 记者 王婷;退耕还林有利土壤固碳[N];浙江日报;2014年
9 记者 李佳;调研我市退耕还林工作[N];六盘水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高文静 范林鹏;退耕还林莫还“零”[N];山西日报;2000年
11 驻站记者 任龙 通讯员 红英;西苏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5.4万亩[N];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
12 记者 李薇薇 李蕾;退耕还林莫忘“本”[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13 谭显根;退耕还林使镇安25万群众受益[N];商洛日报;2008年
14 通讯员 于延琴;退耕还林后如何发展产业[N];安康日报;2007年
15 记者宣宇才;云南退耕还林实现效益二十五亿元[N];人民日报;2002年
16 本报记者 谷嫦瑜 李鹏;黄土地刷出“新颜值”[N];延安日报;2019年
17 记者 杜君 实习生 魏宇麒;我省15年退耕还林1640万亩[N];河南日报;2015年
18 本报记者 向欣 通讯员 黄廷森;退耕还林惠及21万农户[N];张家界日报;2014年
19 本报记者 顾仲阳;补助少了,退耕还林会打折扣?[N];人民日报;2012年
20 本报记者 申保珍 李丽颖;推进退耕还林 建设生态延安[N];农民日报;201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