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林下十种牧草的适应性比较研究
【摘要】: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的果园以传统的单一清耕作业方式为主要的果园管理技术,清耕果园面积占果园总面积的90%以上。目前北京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6%,即有60多万公顷的林地,郊区果树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2.53万hm2,而大部分经济林尤其是苹果林下土地没有被利用而闲置,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林草复合系统在解决农林“争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及开展农业观光旅游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通过在京郊苹果林种植十种牧草的品种比较试验,探讨其光合作用、生物量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在苹果林下生长的优良牧草品种。结果表明:
1.菊苣的总生物量最高,为59922.3 kg/hm2,依次是鸭茅新疆大叶苜蓿飞马苜蓿驯鹿苜蓿皇冠苜蓿维多利亚苜蓿红三叶无芒雀麦苇状羊茅,总地上生物量分别为29002.0 kg/hm2、26058.0 kg/hm2、25379.7 kg/hm2,23876.0 kg/hm2、21757.0 kg/hm2、18235.7 kg/hm2、16885.0 kg/hm2、15491.6 kg/hm2。第一茬与第三茬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80%以上。牧草干物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相同。菊苣各茬的鲜干比波动范围较大,为5.8-15.4,其他牧草波动较小。
2.十种牧草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动态呈双峰曲线,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从十种牧草中选出生物量较高、具有代表性的六种牧草进行光响应分析,研究表明各牧草光能利用效率随着光照的增强整体呈现先迅速升高而后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
3.最大净光合速率新疆大叶苜蓿最大,为17.391μmol CO2·m-2·s-1,其他依次为菊苣、驯鹿苜蓿、鸭茅和红三叶,无芒雀麦最低。暗呼吸速率鸭茅最低,说明鸭茅对干物质的消耗较小,有利于积累较多的干物质量。无芒雀麦的暗呼吸速率最高,为2.626μmol CO2·m-2·s-1,暗呼吸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红三叶、菊苣、驯鹿苜蓿、新疆大叶苜蓿。就光补偿点而言,鸭茅最低,说明鸭茅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菊苣、新疆大叶苜蓿、驯鹿苜蓿都在20μmol CO2·m-2·s-1左右,无芒雀麦与红三叶较高,分别为36.12μmol CO2·m-2·s-1、41.59μmol CO2·m-2·s-1。
4.牧草的干物质量积累与最大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成显著负相关,说明这三个参数共同作用决定牧草干物质量的高低。
5.间作苜蓿可显著提高土壤水分、有机质、碱解氮的含量,但对有效磷的消耗较大;间作鸭茅、菊苣对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很大;红三叶可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
6.用因子分析法对十种牧草的生物产量、以及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大叶苜蓿的综合因子得分最高,排名后依次为菊苣、维多利亚苜蓿、驯鹿苜蓿、鸭茅、皇冠苜蓿、飞马苜蓿、红三叶、苇状羊茅、无芒雀麦,说明新疆大叶苜蓿是在果林下生长综合适应性最强,是果林间作的最佳牧草。
|
|
|
|
1 |
韩路,2.贾志宽,王海珍;耕作栽培措施对苜蓿产草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塔里木农垦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2 |
高宝兰;冷冻处理苜蓿根芽叶及其相对电导率和游离全氨基酸的变化[J];内蒙古草业;1996年Z2期 |
3 |
马其东,高振生,洪绂曾,王培,孟维国;不同苜蓿地方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的评价与筛选[J];草业学报;1999年01期 |
4 |
李拥军,苏加楷;中国苜蓿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Ⅱ.RAPD标记[J];草业学报;1999年03期 |
5 |
马其东,叶建敏;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奶牛;2001年02期 |
6 |
阎旭东,朱志明,李桂荣,翟玉柱,孔德平,徐玉鹏;六个苜蓿品种特性分析[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
7 |
张东杰,夏美茹;苜蓿的营养功能及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8 |
保国宝,李娟;苜蓿播种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04年01期 |
9 |
刘小平;菜用苜蓿无公害生产技术[J];西北园艺;2004年03期 |
10 |
李玉占,梁文举,姜勇;苜蓿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4年05期 |
11 |
秦芳;微波处理对甘肃省4个苜蓿地方品种抗旱性的影响[J];草业科学;2004年11期 |
12 |
王彦荣;;苜蓿、红豆草地中秋季杂草种类及侵入量的调查[J];草业科学;1991年01期 |
13 |
杨连合;苜蓿的调制加工方法[J];中国农学通报;1996年06期 |
14 |
闵继淳,李拥军,申修明,肖凤,李中泉,李占武,李淑平;新牧3号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yn)新品种选育[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15 |
张玉发;试论苜蓿生产在我国农业三元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草业科学;1999年02期 |
16 |
郭玉泉,张涛,郑洪丽;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1999年06期 |
17 |
陈自胜,徐安凯;论苜蓿在优化种植业结构中的作用和对策[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1期 |
18 |
张玉发;苜蓿将成为新世纪朝阳产业[J];中国花卉园艺;2001年04期 |
19 |
李玉山;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
20 |
张健行,李鸿祥;美国的苜蓿产业(连载之一)[J];中国乳业;200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