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
【摘要】:近15年来我国住房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城市商品化居住区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居住区园林景观建设得到空前的重视,也进入了大发展的时代。但同时,高速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如对标杆案例盲目的模仿和抄袭随处可见,但由于对空间形成的内在尺度机制缺乏正确的把握,对平面图形图案的简单模仿产生很多失败的案例,造成景观尺度感和使用功能的缺失。尺度设计对于营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景观宜人的居住区园林空间非常重要,笔者在15年的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深切体会到系统性的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的重要性。
论文对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的研究突破以往只重视空间视觉审美尺度的研究,从广义的空间尺度概念出发,结合居住区园林空间规划设计的实践需要及相关学科关于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利用理论研究、实地考察和调研、问卷调查、理论结合案例实证的方法,分析与归纳不同尺度层级下的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尺度设计问题。内容共七章,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论文的前三章,属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对城市居住区及园林空间尺度概念的内涵加以界定,总结空间尺度研究理论,分析国内外居住区空间规划理论和实践对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产生的影响以及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设计存在的问题;其次对空间尺度的认知方式及空间形成的意象要素尺度加以分析,总结空间尺度的认知规律;再次是研究传统宅园的经典园林空间及空间组织的尺度特点,探索其形成宜人景观的尺度设计规律,分析其与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异同及对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设计的借鉴意义。
第二部分为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第四章从宏观角度探讨居住区建筑布局影响下的园林空间形态及尺度特点,分析总体布局下园林空间的尺度形成、布局节奏、规模尺度。提出在居住区总体规划设计中应加大园林专业的介入力度,统筹居住区建筑布局与园林空间布局,控制园林空间规模尺度的适宜性,改变园林空间只能利用建筑空地建设的现状,形成规模尺度适宜、服务半径合理的园林空间,提高园林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的舒适性。第五章从中观角度分析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形成方式,对空间形态、空间功能、空间序列与空间尺度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不同类型的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尺度,将居住区园林空间按照道路、宅间和公共空间三个类型加以研究;归纳了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形成的一般规律,并建立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形成体系及空间尺度控制的参照系。第六章从微观角度研究不同园林空间构成要素的尺度特点、尺度形成及其在园林环境中的应用,为居住区园林空间的尺度设计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依据。
第三部分为论文总结,论文的研究表明,宜人的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层次统一构建。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突破以往对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主要侧重视觉审美方面研究的局限,运用建筑学、环境行为学、视觉理论、规划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的研究成果,从方法论的层面,结合居住区园林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将园林空间尺度的研究从视觉审美延伸到空间布局、空间功能、空间体验及人对空间的利用与空间尺度的关系,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居住区园林空间在不同层面上的尺度问题,建立系统性的居住区园林空间尺度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