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反思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摒弃不合理的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彻底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确立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举国上下之共识,社会各界均在探索,建立能够对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实现科学、客观、系统评价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进程,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考察,不仅要关注其当前的存在状态,更应该重视其发展的态势。本文从发展趋势的视角,根据作者所在课题组已构建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dices, ECCI),对全国及各省域(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生态文明的发展走势进行定量分析,总结其发展规律,并根据各省域的相似特点,归纳出我国当前存在的不同类型生态文明发展态势,以期为各类型的省份明确自身生态文明发展状态,准确定位下一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寻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文中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广泛运用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方法,既注重对已有文献资料的理论分析,又注重对现实的理论反思,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既注重现实的量化分析,也注重对客观规律的归纳总结。以目标为导向,将生态文明建设分解为:生态充满活力、环境质量优良、社会事业发达、各方面高度协调四个方面的目标,根据各方面目标选取有代表性和数据支撑的具体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3-2010年度数据,对全国及各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态势进行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全国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呈持续进步的态势。各具体方面,生态活力发展稳定,呈持续上升态势;环境质量退化的趋势还未能根本扭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协调发展能力逐年提高,表明我国正朝着协调发展的方向加速迈进。根据各省域生态文明发展情况,全国可划分为:全面协调型、协调发展型、生态改善型、环境友好型、环境改善型和传统发展型六种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各省份应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