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叶多酚的提取富集工艺及其药理作用研究
【摘要】:石榴(Punica granatum L.)为石榴科(Punicaceae)石榴属(Punica L.)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石榴性温涩,既润燥又收敛,可治疗多种疾病。石榴叶不仅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同时还含有多种药效成分,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价值,然而通常情况下除石榴果被食用外,石榴叶多被白白废弃,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系统的研究石榴叶的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对石榴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石榴叶多酚的提取富集工艺与药理作用进行了基础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分别比较了不同季节、不同温度处理下石榴叶中各有效成分(总酚、鞣质、总黄酮、鞣花酸)含量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所有采样季节-温度组合中,11月份收集的落叶在25℃干燥下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该研究结果为石榴叶茶的制备工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抗氧化活性与各有效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叶的抗氧化活性与多酚含量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多酚中的鞣质含量呈显著相关,而与黄酮含量、鞣花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通过单因素法、析因设计和响应面法对石榴叶多酚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热回流法为石榴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方法;四种提取溶剂中,50%乙醇为最适提取溶剂;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石榴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61%乙醇为提取溶剂,80℃下提取60min,所得粗提物得率以及石榴叶总酚含量依次为46.683%和19.991g GAE/100g。
通过大孔树脂吸附分离法对石榴叶多酚的富集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以HPD-100树脂装柱,以偏酸性的样品溶液上样,以50%乙醇为洗脱溶剂时,石榴叶多酚的富集效果最佳。在此条件下,粗提液中82.13%的多酚可被富集,且所得富集产物(Fr.Ⅲ)抗氧化活性最强。
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和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炎症模型实验发现,石榴叶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炎症作用,当Fr.Ⅲ给药剂量达0.4g/kg时,其对小鼠耳肿胀与足肿胀的抑制效果与20mg/kg的阳性药吲哚美辛相当;石榴叶多酚提取物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石榴叶多酚提取物属实际无毒物质。
|
|
|
|
1 |
李定格,苏传勤,孙力,张丽芝;石榴叶调节血脂和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
2 |
李定格,张增敏,陈晓建,张葵;石榴叶水浸剂对大鼠胃酸分泌和实验性胃溃疡作用的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年06期 |
3 |
李定格,张葵,林清义,荆雪梅,张增敏;石榴叶对消化机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8年01期 |
4 |
李定格,荆雪梅,林清义,张葵,张增敏;石榴叶注射液对脑微循环血流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1998年04期 |
5 |
孟甄,孙立红,陈芸芸,叶敏,苏慧,邢东明,杜力军;石榴叶鞣质对高血脂高血糖模型动物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5年01期 |
6 |
;鄂贝定碱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3年06期 |
7 |
张玉方;赵春景;;丹参酮Ⅱ_A及其钠盐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年01期 |
8 |
谢新;狄留庆;;刺五加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08年11期 |
9 |
裴印权,陶青,陶成,朱力,董秀云,王家骅,廖松林,高子芬,管作武,华美;溃消净的药理作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年S1期 |
10 |
王耐勤,于刚,梁亚云,刘彤;新抗癌药氟糖啶的药理作用研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1986年05期 |
11 |
邱晓红;黄金炜;杨树才;刘影;;去甲羟基安定抗心律失常药理作用研究[J];黑龙江医药;1998年06期 |
12 |
李满郁,王艳铭,杨立伟;山茱萸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5年04期 |
13 |
陈金生;任武生;;双灵固本散抗肿瘤药理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7年03期 |
14 |
徐皓;;贯叶连翘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
15 |
汪天明;王晓梅;;虎杖苷药理作用研究的新进展[J];宿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16 |
喻林华;曾献;王元清;;三七伤药片的抗炎消肿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32期 |
17 |
张国华;张如松;;萝藦科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18 |
饶健;蔡光先;李丹丹;王宇红;陈亮;;五积散的临床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9 |
陈静;袁明勇;郑玲利;吴娟;;黄芪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J];临床医药实践;2009年32期 |
20 |
张建祥;;黄芩茎叶的药理作用研究[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