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乙醇及乳酸耦合炼制过程与机理研究
【摘要】:木质纤维原料是规模生物炼制的潜在原料,目前以纤维生物炼制过程成本较高。本论文以糠醛渣(FR)、木薯渣(CR)两种工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以玉米作为辅助原料,通过生物方法转化为乙醇和乳酸(本文中均为L(+)-乳酸),开发混合原料和产品联产两种策略来提高过程效率和过程经济,从木质素、纤维素酶和发酵微生物相互作用出发探讨相应的促进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FR为原料采用混菌发酵方式联产乙醇和乳酸,乙醇在54h前生成。产品组成受温度和底物浓度影响,温度、底物浓度和接种质量比都会影响纤维素转化率。混菌发酵能取得较高纤维利用率,9%FR经过混菌发酵120h,得到乙醇9.02g/L和乳酸18.9g/L,酸醇摩尔比1.07,纤维素利用率86.8%。混菌发酵需要添加额外营养,序列发酵混合原料,在乙醇发酵和乳酸发酵之间加入一定处理能实现零化学品消耗联产。序列发酵120h,得到乙醇22.4g/L和47.6g/L乳酸,比混菌发酵提高148%和152%,酸醇摩尔比1.08,多糖利用率86.9%。
脱除木质素和添加表面活性剂都能降低木质素的负面影响。碱性过氧化氢脱除FR木质素,脱除度80.2%,乙醇转化率提高最高(72.1%),脱除度37.3%,乳酸浓度提高最高(48.5%)。皂荚皂素具有比合成表面活性剂更高价效,利用酵母制得的蛋白类表面活性剂具有生物兼容性。酵母在121℃下处理30min,酵母64.4%氮、83%碳水化合物保存在固相中(YHS),仅有2.3%氮溶于液相(YHL)。YHL的溶质主要是具有和纤维素酶分子量相近的非催化蛋白质,这些蛋白易于被木质素吸附,其和纤维素酶形成的竞争性吸附是YHL酶促机理。糠醛渣水解体系中,最佳蛋白用量是11.8-23.5mg/g糠醛渣,该用量下每克木质素至少吸附0.63mgYHL氮,提高酶水解率14.4%。
木质素、纤维素酶和发酵微生物存在以下相互作用:酵母对纤维素酶影响不大,乳酸菌会消耗纤维素酶,木质素和营养物质会缓解乳酸菌对纤维素酶的同化。苯环类抑制物对乳酸菌的抑制作用大于酵母。活酵母和活乳酸菌对彼此都会产生竞争,死酵母是乳酸菌的营养来源,二者虽然不代谢对方的发酵产品,但是各自代谢产品会抑制对方发酵活力。
混合原料能极大提高转化率和产品浓度,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取决于产品种类。混合原料乙醇过程底物比是过程主要影响因素。优化条件下,混合原料乙醇发酵乙醇浓度66.0g/L~73.1g/L,多糖利用率73.3%~90.3%。混合原料乳酸发酵,营养添加、底物比和碳氮比都是过程主要影响因素,可行的营养来源是水热处理酵母细胞。当碳氮比介于20-63时,乳酸浓度40.7g/L~79.5g/L,多糖利用率81.5%~87.1%。
|
|
|
|
1 |
朱晓红,张惠玲;发酵型八宝粥的研制[J];食品工业科技;2001年06期 |
2 |
马亚宁;吕嘉枥;李娟萍;;淡竹叶酸奶的研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年03期 |
3 |
;泡菜精加工技术要点[J];农民科技培训;2010年03期 |
4 |
蔡健,朱红兵;鸡蛋乳酸发酵饮料[J];食品科学;1993年11期 |
5 |
张小侠,杨福伟,霍中;豆乳乳酸发酵特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4期 |
6 |
张慧敏,陈兴泰;乳酸发酵澄清柿子汁的研制[J];食品工业;1998年06期 |
7 |
李应彪;翟金兰;张丽萍;;向日葵籽乳酸饮料的研制[J];山东食品发酵;1999年01期 |
8 |
吴传茂,吴周和,姜发堂;薏苡酸奶工艺的探讨[J];饮料工业;2000年03期 |
9 |
许晖;郑桂富;;乳酸发酵澄清猕猴桃汁的研制[J];中国食品学报;2001年02期 |
10 |
王晓晴;王榆元;曾晓雄;;利用乳酸菌发酵猕猴桃汁[J];饮料工业;2006年06期 |
11 |
吕嘉枥;马亚宁;;薏苡仁酸奶的研制[J];中国酿造;2006年07期 |
12 |
吕嘉枥;马亚宁;;黄精酸奶的研制[J];中国酿造;2006年11期 |
13 |
邓开野;曹欢;;大米乳酸饮料的研制[J];广西轻工业;2007年06期 |
14 |
祝战斌;马兆瑞;王智民;;甘蓝乳酸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1年05期 |
15 |
邓小晨,王忠彦,胡永松,汪红;固定化生物反应器乳酸发酵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16 |
丁正国;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的技术措施[J];食品工业;1995年06期 |
17 |
吴文惠,包斌,吴太平;活性乳酸菌饮料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1期 |
18 |
王蕊;菠萝汁乳酸菌饮料的研制[J];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4年12期 |
19 |
薛波,谭平,李建民;发酵豆乳饮料生产工艺的研究[J];饮料工业;2005年02期 |
20 |
张庆芳,迟乃玉,薛景珍,魏毓棠;亚硝酸盐影响Lactobacillus brevis 4903发酵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