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稳定林分结构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GPS和GIS技术并辅以外业,调查分析了流域植被景观格局。选择坡面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针对影响坡面稳定的土壤水分状况、林分生产力和林分防治土壤侵蚀功能等指标,分别探讨了坡面各林分的稳定性。其中,在对林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长期监测的基础上,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来分析林地土壤水分利用的有效性,并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主要造林树种林地的土壤水分供耗特点;通过林分生物产量调查分析和林地产流产沙的长期野外观测,分别探讨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林分生产力和坡面林分的水土保持效益,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各因子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的显著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稳定林分结构的设计,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地土壤水分状况最好,人工林中刺槐和侧柏混交林最接近于天然次生林,侧柏和油松针叶林好于刺槐林,刺槐林中密度为2000株/hm~2的好于其他密度的林分,乔、乔混交林好于乔、草混交林;刺槐和侧柏林在4~6月、杏树和梨树林在4~6月和8月土壤水分供耗失衡。通过林分生物产量分析,天然次生林最高,油松和沙棘混交林与刺槐和侧柏混交林次之。根据影响坡面林分产流产沙的林分因子和地形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林分草本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和灌草层盖度影响显著,而坡位影响较小;而林分中,天然次生林和虎榛子灌木林水土保持效益最高,刺槐林、侧柏和刺槐混交林、刺槐和油松混交林、油松林等次之,高质量大工程整地的果农复合水保效益也较高,其中油松和沙棘混交林、刺槐和油松混交林、虎榛子灌木林年均土壤流失量分别约为4.29、12.91、5.89t/hm~2,远小于土壤允许流失量(200t/hm~2·a)。
依据研究结果,分别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和沟坡不同部位林分结构设计。
|
|
|
|
1 |
吴先余,马俊杰,薛科社;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资源利用及其保护的研究──以耀县树林村林场土壤资源评价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4年05期 |
2 |
孙曰瑶,马志俊;黄土丘陵地区坡地利用的生态经济设计与案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4年03期 |
3 |
刘富顺;张希彪;马世荣;;黄土丘陵区子午岭短柄五加群落特征分析[J];植物研究;2009年04期 |
4 |
陈渭南;;黄土丘陵坡面三维形态初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1期 |
5 |
彭珂珊;;陕西西部地区生态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灾害学;1991年01期 |
6 |
张云鹏
,管华;豫西黄土丘陵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1期 |
7 |
马祥华,焦菊英,白文娟,焦峰,温仲明;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土壤养分因子对植被恢复的贡献[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2期 |
8 |
;适宜黄土丘陵新改田种植的油菜品种[J];今日科技;1975年21期 |
9 |
史敏华,李新平;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J];干旱区研究;2003年02期 |
10 |
戴英生;;黄河中游黄土地貌对黄土地下水的控制作用[J];人民黄河;1981年03期 |
11 |
刘万铨;黄河河龙区间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模数与小流域泥沙来源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1996年01期 |
12 |
徐福利,梁银丽;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途径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4期 |
13 |
卜崇峰,刘国彬,赵姚阳;黄土丘陵沟壑区狼牙刺的光合特征及其水分利用效率[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12期 |
14 |
赵姚阳,刘文兆,濮励杰;黄土丘陵沟壑区苜蓿地土壤水分环境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
15 |
席雅娟;窟野河流域水沙特性初步分析[J];地下水;2004年03期 |
16 |
陈秀端,任志远;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植被生产力的动态评估——以延安市宝塔区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5年03期 |
17 |
刘东海,赵廷宁,赵国杰;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平梯田改土培肥增产技术措施体系[J];生态学杂志;1995年02期 |
18 |
谢应忠;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与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0年01期 |
19 |
黄和平,杨劼,宋炳煜,包铁军;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
20 |
赵晓英,任继周,王彦荣,李延梅;3种锦鸡儿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分的响应[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