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摘要】:为探讨一套新的林分生长建模技术,论文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经营密度试验数据、单木定位固定标准地资料和常规标准地资料为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在MATLAB系统环境下,应用BP神经网络建模技术,对马尾松人工林各类生长模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首先对全文要用的材料与方法进行了论述与研究,提出一种简化的人工神经元模型和以此为基础的林分生长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方法,提出一种简单有效的隐层层数的确定方法,同时提出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模型性能分析,确定隐层神经元数,以克服神经网络在训练中容易出现过度拟合数据而降低模型泛化能力的主要缺陷,使分析结果可靠、可信。
然后构建了地位指数和林分密度指数神经网络模型,并用大量的常规标准地和树干解析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训练和检验,确定了适宜的模型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建单形地位指数神经网络模型,其拟合、检验精度很高,具有很强的泛化能力;推导的单形地位指数曲线式和计算式,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多形地位指数神经网络模型与Richards多形地位指数模型比较,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神经网络建模技术构建的林分多形地位指数模型比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基础的多形地位指数模型更能有效地解决地位指数曲线的多形性问题。同时成功地构建与训练了多形地位指数神经网络逆模型,可精确地计算地位指数值。构建的林分密度指数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比Reineke模型好。由此推导的林分密度指数曲线式和密度指数计算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
在地位指数与密度指数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三类林分生长模型及其在林分生长与收获预测中的应用。
以年龄、地位指数和单株地积构成输入矩阵,以林分平均胸径、林分平均高、林分每公顷蓄积构成输出矩阵,构建多输入多输出的全林分生长神经网络模型,并用大量的常规标准地资料确定了适宜的模型结构。三维空间仿真曲面的直观定性分析和精度、回归定量分析结果说明,该模型既符合林分生长规律,又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和很强的泛化能力。同时根据模型间的相容性,由林分株数密度和林分平均胸径生长神经网络模型联合构建了林分断面积生长神经网络模型。
以相对直径作输入变量,以株数累积频率作输出变量,构建了直径分布神经网络模拟模型,用实际数据训练、选出的最佳模型,与weibull分布模型比较,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研建了计算Weibull分布参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其拟合效果比常规回归分析法好。在直径分布模拟方法探讨的基础上,以径阶上限相对直径、林分平均直径和直径变动系数作为输入变量集,以径阶株数累积频率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了多输入单输出的林分直径分布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以82块标准地径阶分布数据为样本对
摘要
所建模型进行了训练和优选,得理想的模型结构为3:6:6:1,训练误差指示为
0.000281。将选出的预测模型回代82块训练标准地,结果证明所建模型具有很好的
拟合效果。用18块未参加模型训练的固定标准地资料对预测模型的直接预测能力进
行了检验,结果说明所建模型的预测效果能达到与拟合效果同样的水平。综合年龄跨
度比较结果与检验精度的分析结果得出:所建的直径分布预测模型具有很强的泛化能
力,不仅对训练样本年龄范围的直径分布数据具有很强的切合性,而且具有一定的外
推能力。模型可用于预测10一30年生未经间伐或间伐后己恢复自然生长状态的现实
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经营密度试验标准地的预测检验结果说明,间伐强度对直径
分布预测精度影响很大,直径分布预测模型不适于对间伐后还未恢复自然状态的现实
林分进行直径分布预测,尤其是中、高强度间伐的现实林分。在用林分直径分布神经
网络模型计算径阶频率的过程中,为保证由径阶累积频率转算的径阶频率合计等于1
(艺公二1),本文采用截尾累进法进行概率约束,即令最大径阶上限的累积频率为1,
令最小径阶的频率等于该径阶上限的累积频率。在树高分布和直径树高二维分布的计
算中,也采用同样的约束。以相对树高作输入变量、以株数累积频率作输出变量构建
的树高分布网络模型,与直径分布网络模型一样取得了很好的拟合效果。构建的直径
树高二维分布神经网络模型,用非正态的直径、树高二维分布数据进行训练,在三维
空间中作图进行仿真效果分析,结果说明神经网络能很好地拟合多维非正态分布。为
模拟树高分布和预测径阶平均高,还研建了结构为3:6:1的树高曲线神经网络预测
模型,可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计算预测林分平均高和径阶平均高。总之,用神经网络模
型作为林分结构模拟模型,既能模拟左偏分布,又能模拟右偏分布;既能模拟一元非
正态分布,又能模拟多元非正态分布。所建的林分直径分布预测模型,对现实林分的
直接预测,取得了高精度的预测效果。神经网络模拟技术可作为有效的林分结构模拟
与预测技术。
在确定单木竞争指标之后,用林分内单木相对直径、林分年龄、地位指数和单株
地积作为输入变量,以单木胸径生长量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了单木生长神经网络模型。
用间伐试验林的单木生长调查统计数据对模型进行反复训练,以确定适宜的模型结
构,其拟合效果理想,仿真结果符合单木生
|
|
|
|
1 |
吕勇;马尾松水保林的密度管理[J];湖北林业科技;1996年02期 |
2 |
江瑞荣;马尾松种源区内林分遗传变异及其阶段选择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3 |
干少雄;马尾松种源、林分和家系“三水平”试验及其相互关系[J];四川林业科技;1995年02期 |
4 |
蒙福祥,韦永忠,梁瑞龙;马尾松间伐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1996年01期 |
5 |
潘开文,杨冬生,江心;马尾松低效防护林系统改造恢复效应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6 |
吕勇,曾思齐,邓湘文,唐代生;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研究[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
7 |
陈国金;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林适宜松荷混交模式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1年03期 |
8 |
林德喜,樊后保,苏兵强,刘春华,蒋宗垲,沈宝贵;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4期 |
9 |
范小红,徐东;马尾松和杉木生长过程经营密度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1996年01期 |
10 |
李振林 ,廖芳 ,黄来生;国外松 马尾松栽培试验[J];湖南林业;2001年05期 |
11 |
庄晨辉;马尾松定量间伐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5年06期 |
12 |
刘发茂;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循环研究Ⅰ.不同坡位马尾松林生物量与养分现存量[J];福建林业科技;1995年S1期 |
13 |
吕勇;马尾松林分生物量的密度效应探讨[J];中南林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
14 |
张明,陈彪,文仕知,陈亮相;马尾松天然林自然演替过程中的生物产量及养分分布[J];林业资源管理;1997年02期 |
15 |
蓝斌,洪伟,林武星,李欢祥;马尾松幼龄人工林竞争与生长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16 |
潘开文,杨冬生,江心;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马尾松低效林改造恢复过程[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6年01期 |
17 |
兰灿堂;火炬松、马尾松种源及不同整地模式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7年06期 |
18 |
齐新民,温佐吾,谢双喜,周运超,唐成万;马尾松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经济效益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7年04期 |
19 |
王青天;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3年10期 |
20 |
杨梅,林思祖,曹子林;杉木、马尾松半天然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