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海大通退耕还林配置模式与生态功能研究

李文忠  
【摘要】: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全面实施,诸多相关理论和技术成为当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退耕还林工程研究现状,发现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退耕还林具体技术和政策措施等方面,而对退耕还林工程的优化配置模式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价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本文以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依据,系统地研究了青海省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生态功能,筛选出优化配置模式,为科学指导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高退耕还林生态效益和加快西部生态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同时对实现我国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以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科技试验县—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该县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现状和立地类型基础上,分别在浅山区和脑山区的不同立地类型上各选择了5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观测和室内实验测试,并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水文效应、土壤质量、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影响,并进行了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在浅山区,林分总蓄水量以模式C(青杨+枸杞)的最大,为329.07mm;土壤总孔隙度、稳渗速率、结构系数以模式A(川赤芍)的最大,分别为56.78%、4.8mm/min、97.61%;土壤全N、水解N、速效P、速效K、有机质平均含量以模式C(青杨+枸杞)的最高,土壤养分状况最好;土壤抗冲性指数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最大,为1.136s/g;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以模式C(青杨+枸杞)的最高,为5.3091;群落总生产力以模式D(中国沙棘)的最大,为9.36t/(hm~2a)。通过对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土壤持水量、团聚度、有机质含量、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等18个生态功能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排序,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A(川赤芍)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E(柠条)(223.08、193.20、189.87、155.40、139.89)。综合考虑生态功能,建议在阴坡推广应用模式C(青杨+枸杞)、阳坡推广应用模式A(川赤芍)。 21在脑山区,林分总蓄水量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大,为331.91mm;土壤总孔隙度、稳渗速率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大,分别为53.62%、6.8mm/min;土壤结构系数以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的最大,为94.751%;土壤全N、水解N、全K、速效K平均值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高;土壤抗性指数以模式F(青海云杉)的最大,为1.652s/g;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以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的最大,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任斌斌;刘兴;;邯郸地区农户庭院植物多样性与配置模式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11期
2 潘开文,张永梅,陈庆恒,刘照光;保留带与造林带等高交替配置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2002年07期
3 赵静;;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配置模式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年10期
4 王洪;沈周延;;从生态的角度对城市植物配置模式的再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5 张军红;侯新;;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探讨[J];绿色科技;2014年02期
6 侯新;张军红;;水库库滨带植被配置模式及其生态效应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年04期
7 仲启铖;杜钦;张超;王开运;;滨岸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根系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8 吴南生,翟明普,杜天真,董建文;北京市风景游憩林主要建设类型及其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5年04期
9 龚玉子;城市立体绿化中植物配置模式与培育技术[J];湖南林业科技;2003年01期
10 马晓琳;赵方莹;郭莹莹;;北京市朝阳区立交桥立体绿化植物配置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年S1期
11 刘民权,郭瑞平;坡耕地农田经济林配置模式研究[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6年02期
12 程新平;张掖市退耕还林树种的选择及配置模式[J];甘肃林业科技;2004年02期
13 林武星;陈东华;倪志荣;谭芳林;曾国强;朱炜;;闽南沿海石矿区植物配置模式对水土保持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06年04期
14 王文中;王冬生;黄勇;赵辉;张萍;尹超云;刘硕;;紫色岩半裸露地区植物选择及配置模式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15 迟艺侠;张展羽;朱磊;于文华;;大型输水渠道渠岸带植物配置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9年06期
16 高国雄;李文忠;周心澄;贾俊姝;史常青;李世荣;;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7 张咏新;;北京门头沟区公路裸露坡面植物不同配置模式多样性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18 张炳青;张莹;白桂玲;张帆;张银虎;;锡林浩特市城防林的配置模式及其效益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19 董莉莉;;重庆居住区植物配置模式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6期
20 郭振明;;通道绿化乔木配置模式对林分生长稳定性调查[J];中国园艺文摘;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群;卢建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配置模式的探讨[A];中国土地科学二十年——庆祝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高群;卢建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配置模式的探讨[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高国雄;史常青;贾俊姝;李文忠;;祁连山南麓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土壤效应[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4 李向东;季书勤;隋鹏;陈源泉;王汉芳;郭瑞;张德奇;;棉田复合生物共生循环配置模式的生态功能与利用[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5 朱利;;水生植物在汉石桥湿地的应用[A];2012北京园林绿化与宜居城市建设[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文忠;青海大通退耕还林配置模式与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君;北京节水型绿地植物配置模式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贾晓夏;平原林区林带配置模式的经济学择优[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宏;哈尔滨市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及配置模式探讨[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秦前红;寻求符合国情的立法权能配置模式[N];检察日报;2004年
2 本报评论员;让有限的水流向“高处”[N];吐鲁番日报(汉);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