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农区瓢虫和草蛉类昆虫种群动态和栖息地取向研究
【摘要】:
捕食性昆虫是农区的重要天敌类群,本文于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期间对河北廊坊农区进行调查,从“生境-害虫-天敌”角度研究了瓢虫和草蛉类昆虫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取向等内容,结论如下:
1.蚜虫是南瓜、甜瓜和玉米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大草蛉是优势天敌,其中两种瓢虫是苗蚜和伏蚜期间的主要天敌,发生初期对蚜虫的空间跟随作用十分明显,大草蛉为秋蚜期间的优势天敌。气温和降雨对玉米田天敌种群消长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喷洒农药对天敌种群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喷药后初期田间基本没有天敌,但天敌种群能在短期内(本试验中为7天左右)便开始恢复重建。
2.不同播种期对天敌发生与控害作用的影响表现为:早播玉米田(5月20日播种)天敌发生比蚜虫滞后约10天,迟播玉米田(5月31日播种)和晚播玉米田(6月14日播种)天敌发生基本与蚜虫同步(P=0.001);三种玉米田受害程度最重的是晚播玉米田(蚜虫发生期平均有虫株率达47.5%),迟播玉米田受害最轻(平均有虫株率为16.6%),综合比较结果表明迟播玉米田受害程度更轻,天敌的控害效果更好。
3.通过对静伏时段和活跃时段大草蛉分布动态的调查发现,大草蛉较活跃、活动范围大,在田间作物与草地生境间存在迁移行为。大草蛉对栖息生境有较强的选择性,明显趋向于田间草地生境。大草蛉在栖息时段的田间草地带分布直接受草地带宽度影响,宽度在1m左右的草地带有更高的大草蛉密度;作物田边缘林带对大草蛉栖息时段的田间分布有积极作用,邻近林带处大草蛉明显更多,林带的积极效应范围因林带结构不同表现各异,本试验中林带2(成熟防护林)的最大效应范围约为20m,林带1(落荒林)和林带4(中龄防护林)的最大效应范围约为10m;大草蛉密度在邻近道路区域内呈现出距道路距离越远密度越高的分布规律,说明道路环境对大草蛉栖息分布有显著影响,其影响范围约为50m。
4.林带在不同时期拥有不同功能,不同类型林带作用也存在差异。在作物生长期间成熟防护林对天敌栖息的影响范围更大,中龄防护林是天敌越冬更为理想的场所,落荒林在天敌种群重建过程的作用更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