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小陇山森林生物量及碳储量研究
【摘要】:
全球碳循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同样存在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中,尤其表现在对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大小及其与大气CO2交换通量的估计上。因此准确估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大小及其相关碳库之间的交换通量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
本文以甘肃小陇山地区锐齿栎,油松,栓皮栎,杨、桦,落叶松,华山松,云、冷杉,其他阔叶混交等8类林分为研究对象,重点在这些林分的生物量估算,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相容性模型建立,林分乔木层主要建群树种、灌木层、草本层各器官含碳率和枯落物含碳率测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储碳密度、碳储量估算及现实碳库的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旨在探索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来估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合适方法,期待能够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研究及中国生态地理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部分基础研究数据,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制定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对策以及为中国政府参与世界“碳汇贸易”谈判提供依据和参考。经过几年的大量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1.生物量估算
(1)8类林分的单木生物量(W)与胸径(D)、与胸径一树高(D2H)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利用11种数学模型拟合了小陇山8类林分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树高之间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均具有显著水平,其中以Power(幂回归)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
(2)小陇山林区锐齿栎,油松,栓皮栎,杨、桦,落叶松,华山松,云、冷杉,其他阔叶混交等8类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依次为:81.8388,60.6976,79.7980,75.3828,67.3706,67.9786,94.3733,96.5533 t hm-2;灌木层生物量依次为:1.5126,0.9884,1.2504,1.3746,1.3618,1.3691,1.3746,1.5944 t hm-2;草本层生物量依次为:0.1208,0.2266,0.1738,0.2043,0.2658,0.1968,0.2043,0.1393 t hm-2;林分生物量依次为:84.0472,62.4424,81.7747,77.4367,68.9982,70.0695,
96.4865,98.7235 t hm-2。
2.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1)图形分析、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各组分生物量(W)与林分活立木蓄积(V)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采用相关指数、相关系数、剩余标准差、平均相对误差、预估精度等5个评价指标,综合比较分析了多个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认为基于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对甘肃小陇山各类林分各组分生物量估计W~V的最优模型应为W=a+bV的形式,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建立在林分水平上的生物量线性估计模型可直接推广应用到区域尺度。
(2)从估计效果来看,W~V的相容性线性模型可用于直接利用标准地资料、林分蓄积量等资料来推算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从而避免传统生物量测定方式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因此,这种方法上的改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3)研究表明,小陇山8类林分的平均净生长量(△W总)与林分总生物量(W总)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并利用这种相关关系建立了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W总~W总生物量的多种数学模型。最优模型显示,不同林分类型的平均净增长量与林分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是不同的,锐齿栎林分,油松林分,落叶松林分,云、冷杉林分呈幂函数相关;栓皮栎林分,杨、桦林分,华山松林分呈线性相关;其他阔叶混交林分呈指数相关。
与前人的研究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各类林分的平均净增长量与林分总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尽相同。
3.含碳率测定
(1)采用高精度的元素分析方法(干烧法)对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不同组分(干、枝、叶、皮、根)的含碳率进行了分析测定,首次取得了甘肃小陇山地区13种乔木、14种灌木、10种草本植物的不同器官和7种林分的枯落物有机含碳率的精确测定值,并在林木个体及林分两个层次上系统地分析了这些树种各不同组分含碳率的变化特征。
(2)小陇山主要林分类型的13种乔木树种的器官平均含碳率分别为锐齿栎0.4653,油松0.5049,栓皮栎0.4755,白桦0.4985,红桦0.4889,日本落叶松0.4963,华山松0.4962,云杉0.4906,秦岭冷杉0.4907,水曲柳0.4647,大叶椋子木0.4501,五角枫0.4689,辽东栎0.4632;14种灌木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0.4446,10种草本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0.3270,7种林分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0.4221;8类林分的乔木层平均含碳率分别为锐齿栎0.4676,油松0.4976,栓皮栎0.4681,杨、桦0.4837,落叶松0.4903,华山松0.4926,云、冷杉0.4902,其他阔叶混交0.4682;5种针叶树林分平均含碳率为0.4927,8种阔叶树种林分平均含碳率为0.4719。
(3)在本研究对象范围内,乔木树种种内各组分的含碳率变异系数在1.55%-4.91%之间;组分含碳率的种间变异系数在1.75%-6.59%之间。阔叶树的平均含碳率值大多接近0.47,针叶树种的平均含碳率接近0.49,相对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两种森林植被生物量含碳率换算系数0.45与0.5,以0.48作为转换系数来估算全部森林乔木层的碳储量,估算结果可能更优。更精确的估算应该是依据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而采用不同的含碳率转换系数。
(4)不同树种各组分含碳率高低随机分布,并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变化,其大小完全由各树种自身的特性决定。但从树种的形态学特性比较可以看出,针叶树种各组分的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所有针叶树种各组分的平均含碳率均高于阔叶树、灌木树种和草本。针叶树种组分碳的平均含碳率普遍高于阔叶树种平均高出1.47%-3.40%,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各树种组分的平均含碳率值(算术平均)与林分的平均含碳率值(按生物量加权平均)非常接近,在本研究所涉及的13个乔木树种中其差值不超过1.81%。
(5)与前人研究比较,小陇山地区森林植被的无论是树种还是相应林分的含碳率均普遍低于华北地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生长在不同区域的同一树种各组分的含碳率不尽相同,组成的林分含碳率也存在差异。因此,森林碳储量的估算精度与估算单元的区域尺度密切相关,建立在小区域尺度或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尺度上的估算精度较高,树种的含碳率可能与树木的生长情况有关,即含碳率与影响林木生长的纬度、海拔、降水等气候条件相关。
4.碳储量估算
(1)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按面积加权的森林植被层总储碳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云、冷杉46.7342 t hm-2,其他阔叶混交46.1454 t hm-2,锐齿栎39.2335 t hm-2,栓皮栎38.1974 t hm-2,杨、桦37.3032 t hm-2,华山松34.4068 t hm-2,落叶松33.7259thm-2,油松30.9395 t hm-2。
(2)小陇山8类林分森林植被层总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锐齿栎7.0054Tg,其他阔叶混交3.5959 Tg,油松1.4466 Tg,栓皮栎0.6492 Tg,杨、桦0.2642 Tg,落叶松0.2105 Tg,华山松0.1656 Tg,云、冷杉0.0208 Tg。小陇山林区各林分森林植被层平均储碳密度为39.4254 t hm-2,总碳储量为1 3.3579 Tg。
(3)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小陇山8类林分乔木层的平均储碳密度值与我国及世界各地森林平均储碳密度的一些估计值相比基本接近。
5.创新点
(1)该研究填补了我国秦岭西段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研究空白。
(2)该研究为中国西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部分基础研究数据。
(3)该研究在运用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估计小陇山林分各组分生物量方面取得了创新性进展,提出形如W=a+bV的区域生物量相容性线性估计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并从理论上证明了这种建立在林分水平上的估计模型可以直接推广应用到区域尺度,对于区域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
|
|
1 |
杨昆;管东生;周春华;;潭江流域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
2 |
昭日格;岳永杰;姚云峰;李钢铁;;内蒙古自治区森林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9期 |
3 |
吴丹;邵全琴;刘纪远;黄麟;;1985—2030年江西泰和县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1年01期 |
4 |
赵传燕,冯兆东,刘勇;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分析——以张掖地区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
5 |
焦燕;胡海清;;黑龙江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
6 |
徐新良;曹明奎;李克让;;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6期 |
7 |
程堂仁;冯菁;马钦彦;王玉涛;康峰峰;冯仲科;张彦林;邓向瑞;;甘肃小陇山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分配特征[J];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
8 |
包艳丽;牛树奎;张国林;;天山云杉林碳储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年09期 |
9 |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唐宵;;四川森林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7年12期 |
10 |
张镱锂,张玮,丁明军;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估算碳储量的差异——以海南岛森林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
11 |
张德全,桑卫国,李曰峰,王宗泉,盖文杰;山东省森林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S1期 |
12 |
李跃林,胡成志,张云,文锦柱;几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4年04期 |
13 |
王佳丽;黄贤金;陆汝成;肖思思;郑泽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脆弱性评估——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碳储量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04期 |
14 |
Dolf Gielen;Hiroshi Yagita;赵海珍;;日本的碳储量[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2年01期 |
15 |
李跃林,彭少麟,赵平,任海,李志安;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5期 |
16 |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四川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8期 |
17 |
韩艳莉;陈克龙;汪诗平;;黄河源区高寒草地植被碳储量研究——以果洛藏族自治州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年05期 |
18 |
丁圣彦,梁国付;近20年来洛宁县森林植被碳储量及动态变化[J];资源科学;2004年03期 |
19 |
于贵瑞;李轩然;王秋凤;李胜功;;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0年02期 |
20 |
刘子刚,张坤民;湿地生态系统碳储存功能及其价值研究[J];环境保护;2002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