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研究
【摘要】:
北京山区是北京郊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绕北京市的天然屏障,森林主要分布在山区,而森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北京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本文通过对北京山区森林景观组成、结构和空间格局的定量描述以及多尺度分析,从景观角度揭示了森林类型空间结构及其空间变化的规律性和尺度效应,通过对景观破碎化、异质性和分布特征的研究,为森林景观规划、森林景观生态系统优化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对改善北京山区森林结构,更好地实现森林空间布局的优化配置,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关于森林景观和景观尺度方面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域的特色,选取北京山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景观尺度下森林类型地形分异以及森林景观尺度效应三个方面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多期遥感影像,结合历史资料(各类森林调查数据)和样地实测资料,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量化格局分析技术、空间地统计学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尺度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通过对北京山区森林景观的数量化格局分析显示: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下,北京山区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木林四类森林景观的组成、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极不均衡,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
(2)通过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地形因子分异研究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和局部地形特征(坡向、坡度)变化,森林植被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而且在不同地形因子分级水平下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呈明显地规律性分布。
(3)通过对怀柔和门头沟试验区进行线格局抽样及信息熵指数的计算发现:各类森林景观在不同的样线上反映出随尺度变化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即随着样段从小到大变化,信息熵指数值从小逐渐变大,最终达到各自的最大值;各景观组分均存在一个最大异质性表现尺度,在这个尺度之下,组分在样线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表现出一定的宏观异质性特征;超过这个尺度之后,这种不均匀特征作为一种细节被掩盖,组分在样线上的分布趋于均匀,表现为微观异质性特征。
(4)通过对怀柔和门头沟试验区进行网格局抽样及孔隙度指数分析发现:在不同尺度下,孔隙度指数值越高,森林景观组分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程度越高,表现为宏观异质性特征;孔隙度指数值越低,其景观组分在其研究范围内空间分布均匀,表现为微观异质性特征。
孔隙度指数的排序与在该尺度下各森林景观组分覆盖率大小排序相反,因而根据试验计算的孔隙度指数值可以研究各森林景观组分的覆盖率随空间尺度变化的情况。随着尺度逐渐变大,孔隙度指数反映景观覆盖度的精确程度随之降低。
随着分析尺度逐渐增大,各森林景观类型标准孔隙度指数均表现出减小的趋势,但不同景观组分标准孔隙度指数随尺度变化的速度是不同的,反映出不同研究区域不同森林景观类型对尺度效应的敏感性差异。
(5)通过对不同尺度下森林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及Kriging插值(由点格局插值为面格局)研究发现:实验区森林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具有各向异性,其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水平在不同的方向上差异显著,即随着幅度增大,出现明显各向异性的步长值逐渐增大;而且在不同幅度下表现出了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尺度下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插值结果均能够反映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其结果的详细和准确程度有所不同,在小尺度下不同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估计值形成的斑块非常破碎,随着尺度增加,森林景观多样性格局的复杂程度趋于简单,空间变化减少,估计值相同的区域连通性逐渐增强。表明小尺度下通常包括更多的细节,随着观测尺度的增大,在大尺度下部分细节逐渐被淹没,趋于宏观异质性。
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应用数量化格局分析理论对北京山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和空间分布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2)采用信息熵法、孔隙度指数和空间地统计学三种尺度分析方法,分别从线格局、网格局以及由点格局插值为面格局几个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尺度效应研究。(3)选择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作为区域化变量,引入地统计学方法对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进行探索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
|
|
|
1 |
朱旭东;黄山区森林生态建设刍议[J];安徽林业;2002年03期 |
2 |
高云峰,江文涛;北京市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价[J];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07期 |
3 |
黄国胜,王雪军,孙玉军,魏建祥,孙涛;河北山区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4 |
许达川;河北省山区森林资源及其变化[J];河北林业科技;1981年04期 |
5 |
李智勇;;贫富有别:山区森林与生态环境的比较研究[J];林业经济;1992年05期 |
6 |
徐化成
,陈莲英
,白俊格;山区森林的发展方针[J];国土绿化;1995年06期 |
7 |
刘瑞敏;;山区森林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北京农业;2014年15期 |
8 |
宁云平;;东部山区森林的经营利用方向[J];辽宁林业科技;1981年02期 |
9 |
刘寿坡;汪祥森;;京郊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经营与利用[J];北京农业科学;1983年06期 |
10 |
周乃耕;对新疆山区森林经营的几点看法[J];新疆林业;1985年04期 |
11 |
孙海燕;魏正;;赤峰市红山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综合价值评估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0年06期 |
12 |
石月婵;杨贵军;冯海宽;李伟国;王仁礼;;北京山区森林叶面积指数季相变化遥感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15期 |
13 |
陈鑫峰,贾黎明;京西山区森林林内景观评价研究[J];林业科学;2003年04期 |
14 |
张振明;余新晓;朱建刚;甘敬;王小平;李金海;;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0年04期 |
15 |
;瑞士林业基本情况[J];广西林业科技资料;1983年02期 |
16 |
张远,杨彬,殷鸣放,王术海;山区森林资源遥感动态监测的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1期 |
17 |
陈仕安;蒋国亮;蒋金荣;;保护山区森林资源 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林业;2007年02期 |
18 |
谢慧;;对我国山区森林防火对策的一些思考[J];科技风;2011年17期 |
19 |
黄恩隆;;保护和发展我省山区森林资源的建议[J];河南林业;1991年02期 |
20 |
江美南;山区森林防火技术要点[J];安徽林业;1996年01期 |
|